莫高窟修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前336年,創作和修建活動從魏晉南北朝一直延續到元代曆時1000多年。其中早期壁畫包括了北涼、北魏、西魏、北周時代,中期包括隋唐兩朝,而晚期則包括了五代、宋、西夏、元四個時期。以魏晉南北朝、隋(suí)唐時期的創作活動為最盛。
如此輝煌燦爛、工程浩大的藝術宮殿,為何會修建在浩瀚沙海之中這完全是由於此地正位於著名的“絲綢之路”上。在隋唐盛期,創作活動達到高潮,壁畫的藝術水平日趨成熟精湛,反映了時代的麵貌。其構圖宏偉,規模嚴整,色彩燦爛,形象優美。時至今天,依然有著攝人的魅力。到了五代、宋、西夏、元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莫高窟壁畫的創作活動逐漸減少,其藝術水平也趕不上前代。
敦煌壁畫的內容有佛像、佛教故事、神話故事、供養人像、裝飾圖案等。顯示了古代藝術家豐富的想象力和偉大的創造精神,以及很高的藝術造詣。它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它內容豐富,對了解我國古代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是怎麼來的?
敦煌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誌。隻要看到姿態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餘身。
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複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tà)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
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初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的職能中是有區別的。乾闥婆——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淨土世界裏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讚,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淨土世界裏,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於雲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衝出天宮,飛翔雲霄(xiāo)。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後世的敦煌飛天。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複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成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不長翅膀,也不生羽毛,借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淩空翱(áo)翔(xiánɡ)。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之一,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是哪四個?
所謂的石窟,就是在山頂、山腰、山腳下鑿一些石洞,然後隨地形建造寺廟。所以石窟又被稱為石窟寺。中國有四個著名的石窟,它們分別是:雲崗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
在這些石窟裏,有許多精美的壁畫和雕塑。它們不僅是很有價值的藝術品,而且每一個石窟都凝(nínɡ)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敦煌莫高窟,位於甘肅省的敦煌。它始建於公元366年,雖然經曆1600多年的歲月和風沙的侵蝕,慘遭無數次人為的破壞,但是現在石窟中還有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尊。它是我國最大、最豐富的石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