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頂山距大足縣城15公裏,這裏的摩崖造像是北宋名僧趙智鳳主建的,從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間(公元1174-1249年),曆70年餘方告完成。至今有800多年的曆史。佛徙朝山進香,有“上朝峨眉,下朝寶頂”之說。山上風光幽麗,佛像石像達1.5萬多尊。其中普賢菩薩麵部豐潤、眉清目秀、體態健美修長,被譽為“東方的維那斯”。
在藝術上,大足石刻有鮮明的特色,在於:
一、古代工匠以其高超的技藝和堅實的生活基礎塑造宗教題材的作品,把自己的理想和強烈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形象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
二、各個時期的作品有各自的風貌:唐代造型大都豐滿而輕盈,技法上多用薄浮雕和陰文線刻處理,效果活潑明快;五代大多風格樸素,屬唐宋過渡風格;宋代則華麗繁縟(rù),莊嚴厚重,普賢更顯出東方健美女性的特征。
三、在同一時期的作品中,采用不同的手法處理不同的主題內容,使能更加深化主題。
四、作者從生活中提煉,用誇張和變形的手法塑造任務,使之更加突出,既使生活的再現,又不違背藝術的真實。大足石刻善於根據崖勢、水源等自然環境條件,把力學、采光、透視等科學原理應用於摩崖造像。
以宋代造像為主的大足石刻,具有輝煌的藝術成就,顯示了古代雕刻藝術家們無與倫比的藝術天才,把我國石窟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是我國古老石刻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花山崖壁畫的作者是誰?
廣西寧陽縣城北約25千米的懸崖絕壁上,有大量的原始壁畫,這就是著名的“花山崖壁畫”。花山是一座金字塔式的石山,山勢峻(jùn)峭(qiào),高達250多米,到外都生長著灌木叢,別有一番景色。在臨江的懸崖絕壁上繪製著一幅幅連環畫般的壁畫,畫麵十分壯觀,高接近40米,全長170米。圖畫雖經千百年風雨侵蝕,依然毫不褪色。畫的線條粗獷有力,畫中的形象古樸生動。整個畫麵中,共有1300多個人物,大的高有3米,小的高隻有30厘米。
你一定會問,神奇的“花山崖壁畫”是誰創作的呢它出現在什麼年代作畫人是怎樣在幾十米高的懸崖上完成這些藝術創作的這些都是“花山崖壁畫”帶給人們的謎。
一些研究者根據畫麵的古樸、單純,斷定它為少數民族的原始藝術品。還有不少人認為:花山崖壁畫非人力所為,是大自然造就的。以上說法都有所依據,可又都是推斷之言,缺乏必要的科學依據。到底事實真相如何,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
為什麼泰山被稱為華夏神山?
莊嚴神聖的泰山,兩千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其山中的人文傑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國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國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泰山名勝風景區,位於山東省中部,跨越泰安,濟南兩市,總麵積426平方公裏。泰山,古時稱岱(dài)宗,春秋時改為泰山,被稱為東嶽,位居五嶽之首。泰山,不但在地質學和曆史文化方麵具有研究價值,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