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地區在太古時代經曆了劇烈的地殼抬升和沉降,終於在3000萬年前形成了今天的泰山。泰山地區的寒武紀片麻岩群是華北台地的基底,地層剖麵出露齊全,化石豐富,保存完好。泰山雜岩形成於太古代,年齡在20億年左右。泰山有豐富的地殼運動遺跡,在地質方麵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並設有著名的地質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義的地質科學研究價值。
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突起於華北平原,淩駕於齊魯丘陵,相對高差達1300米,視覺效果格外高大,具有通天拔地之勢,形成“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泰山綿亙200餘公裏,盤臥方圓426平方公裏,形體集中,產生厚重安穩之感,正如“穩如泰山”一詞所述。泰山岩性堅硬,節理發育。古鬆與巨石相互襯托,雲煙和朝日彼此輝映,突兀峻拔,耀眼磅礴。
泰山人文曆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從四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地區都出現了人類活動的蹤跡,這些經過考古挖掘科學鑒定的遠古文化遺跡,說明泰山地區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泰山被尊為華夏神山。
大約五、六萬年前,人們已經開始了對泰山的崇拜。中國人的山嶽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對泰山的崇拜。根據古文獻記載,先秦時代曾經有七十二君到過泰山,祭告天地。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也都到此舉行封禪大典。經唐、宋到明清,尤其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時期,泰山的地位抬高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這種封禪祭祀(sì)活動在泰山延續了數千年,並貫穿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隨著“五行”學說的流行,泰山又被封為東嶽,被尊為五嶽之首。
泰山吸引了曆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眾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書法墨寶。道教人物早在漢魏時起就活躍於泰山地區。在唐、宋、元、清四個朝代,道教在泰山都有重大發展,逐步走向輝煌。公元4世紀中葉,佛教傳入泰山。公元351年,有人在泰山創建寺廟。北齊有人在經石峪(yù)刻下石經《金剛經》。
泰山無字碑是何人所立?
泰山極頂玉皇殿門外,有一方高6米、寬1.2米、厚0.9米的長方形石碑,石上無字,被人們稱為泰山無字碑。清乾隆皇帝曾為此碑賦(fù)詩:“本意欲焚書,立碑故無字。”從詩句看,泰山無字碑是秦始皇所立,且立碑意在焚書。泰山無字碑真是秦始皇所立嗎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確實在泰山立過碑。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第二次出巡,他到達今山東省鄒(zōu)縣後,曾在嶧山上立有石碑,即後來有名的“嶧山碑”。後又登泰山,“立石封祠祀”。但他立的是刻有文字的碑,而且是在焚書的前6年。因此,無字碑與秦始皇焚書絕無關係。
有人根據史料記載,認為泰山無字碑是漢武帝所立的。漢武帝即位不久,就有封禪泰山的念頭,但直到30多年後,才實現登泰山封禪的願望。《封禪書》記載,漢武帝令人在泰山之巔(diān)立石,卻沒有說明在碑上刻字,因此,漢武帝所立的很可能是一塊無字碑,而且這塊碑所述的位置,與現在的無字碑位置大致相同,都在泰山極頂。
也有人認為,泰山無字碑原是有字的,隻是年代久遠,經風曆雨,刻字被風化肅蝕殆盡,以致無跡可尋。但從現存石碑情況看,風化視象並不嚴重,在宋朝時就已被稱為無字碑了,秦二世時的碑在宋代時尚可識得146字,這塊石碑如若有字,不可能被剝蝕(shí)得一字不存。
目前,許多學者傾向於泰山無字碑為漢武帝所立,但還沒有十分的證據加以證實,隻能暫告存疑,留待後學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