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燦爛的文化(4)(2 / 3)

《洛神賦圖》描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愛情故事?

顧愷之是東晉著名畫家,字長康,博學有才氣,擅長詩賦、書法,尤其精於繪畫,當時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顧愷之精通畫論,他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我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影響很大,著有畫論三篇。畫跡很多,《洛神賦圖》是他的一幅傳世之作。

《洛神賦圖》以三國時代曹植(192~232)的名篇《洛神賦》為題材,用具體生動的形象完整地表現了賦的內容,也體出了這一曆史時期新興文藝理論中重視情感生活的要求。

《洛神賦》的背後有著一段悲婉曲折的故事:美人甄氏原是袁紹的兒媳,曹操打敗了袁紹,得到了她。曹植熱戀甄氏,但求之不得,她成了曹丕的夫人。曹丕篡漢後立甄(zhēn)氏為妃。後來甄氏因故被曹丕“賜死”,當時正值曹植來京朝拜曹丕,曹丕就把甄氏用過的枕頭賞賜給了曹植。曹植回到洛水時,十分思念她,有感而作《感甄賦》,後來明帝將它改名《洛神賦》。它反映了封建社會製度下人們對愛情追求的無奈與向往。曹植借用神話來表達自己的痛苦。而顧愷之用傳神的妙筆,向後人生動地描繪了這一段淒美而動人的愛情故事。

八大山人的繪畫有什麼特點?

朱耷(1626~1705),號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獻王的後裔。朱耷20歲遭國破家亡之痛,故他的畫中常流露出憤懣(mèn)之氣,筆墨間飽含著憂國的情感。

朱耷的山水畫意境枯索荒寂,於蒼涼淒楚中迸發出雄渾悲壯的氣質,體現了其孤憤而堅毅的心境。朱耷的山水雖有艱澀冷漠的特點,但他作畫不拘常格,自由奔放,筆的輕重、墨的濃淡都體現出作者瞬間的直覺決斷。曲折起伏的山石形態不像平常所見的形態,朱耷在“似與不似”間獲得了本質的真似。朱耷的花鳥畫成就最為突出,極富個性,上承林良、沈周、陳淳、徐渭,同時又借古開今,自出性靈。他的作品大多借物抒情,以象征手法表達寓意,將物象人格化,借筆墨表現自己倔強、傲岸的性格,抒發憤世嫉俗之情。所以朱耷筆下的花鳥形象,誇張變形。他畫的荷花,荷莖挺拔而立,生氣勃勃,力圖表達倔強而不隨波逐流的品格。所畫的怪鳥及魚,多白眼看天,表現出他不妥協的氣質。筆情縱恣,不拘泥於古法。

齊白石是如何畫出“蛙聲十裏出山泉”的?

齊白石(1864~1957),名璜,號白石山人,簡稱白石,27歲始正式拜師學習繪畫。在他成名之前,當時的名畫家,隻有陳師曾賞識他的才華。

與吳昌碩、黃賓虹、潘天壽等不同,齊白石不是一位傳統意義上的文人畫家,其作品也不屬於畫工畫的範疇(chóu)。他的成功之處在於,他以一顆率直天真的童子之心,運老辣生澀的文人之筆,開創出文人畫壇或畫工畫領域都前所未有的境界,得到了傳統文人階層與廣大平民百姓的交口稱譽。

詩情畫意是中國畫的優良傳統,齊白石曾運用此種方法創作出了《蛙聲十裏出山泉》的絕世佳作。這幅作品是齊白石91歲時為我國著名文學家老舍畫的一張水墨畫,詩句是由老舍指定的。這確實是個難題。畫完之後畫麵上沒有蛙,但觀眾有如聞蛙聲之感,這真是絕妙之至的構思。據說齊白石整整想了兩夜,後來從詩句規定的“出山泉”3字得到了啟示,就在“泉”上作文章。於是齊白石沒有畫蛙,而是在那4尺長的立軸上,畫兩山峽穀間泉水汩汩地自遠處來,幾隻活潑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歡快地遊動著。人們見到有鰓(sāi)有尾巴的蝌蚪離開了水的源頭,告別了它們的媽媽,自然會想到蛙和蛙的叫聲,似乎那蛙聲隨著水聲由遠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