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燦爛的文化(4)(3 / 3)

為什麼說徐悲鴻畫的馬“一洗萬古凡馬空”?

曆代都有畫馬名家,如曹霸、韋偃、李公麟等,但他們筆下的馬終究擺脫不了受人役使的命運。徐悲鴻的馬卻獨有一種精神抖擻(sǒu)、豪氣勃發的意態。

他畫馬是借助馬的氣勢抒發情感、信仰和追求。馬的剽悍、馴良、勇猛、忠實、耐勞等特點,與畫家的藝術個性十分相通。徐悲鴻畫馬重在畫馬的風骨,用線簡練奔放,幹濕、粗細得當,著色略帶凹凸法,這是糅合中西畫法的成功嚐試。《群馬圖》、《奔馬》、《群奔》是他畫馬作品的代表作。

《群奔》中野馬豪放不羈(jī),精神抖擻,傾注了畫家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體現著一種雄壯的氣魄,散發著英雄主義的精神。徐悲鴻做此畫時正旅居印度,他從報上得知中國軍隊在鄂北痛擊了日本侵略者,乘興揮毫,畫下這幅逸興橫飛的佳作。借這幅《群馬圖》,他抒發了自己對國家、民族的滿懷希望以及對抗戰必勝的信念。

《滕王閣序》是怎樣寫出來的?

公元663年重陽節,唐朝洪州府(今江西南昌)都督閻伯為慶祝屹立在贛(gàn)江邊的滕(téng)王閣修葺一新,在閣上大擺宴席。席間,他拿出自己的女婿吳子章描寫滕王閣的文章,在眾賓客麵前稱讚誇耀,然後又說:“我們要挑選天下最好的稱頌滕王閣的詩賦,刻在閣上添色。”說完,他請手下人拿出紙和筆,一一請客人作文。

滿座賓客知道閻都督此舉是想讓女婿出風頭,都紛紛推讓,惟有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不明真相,欣然揮筆。

這下把閻都督的計劃都打亂了。他心裏很不愉快,酒也不吃了,退到後廳,吩咐手下人將那少年寫的內容一句句報給他聽。不一會兒手下人告訴他,說那少年寫的開頭兩句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都督聽了嘿嘿冷笑道:“老生常談,有什麼了不起的?”當聽到那少年寫了“物華天空”、“人傑地靈”兩句時,閻都督臉色漸漸平靜,覺得那少年不可小看。最後聽手下人報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天共長水一色”兩句時,閻都督不由得拍案叫絕道:“天才,真是個天才?”因為這兩句將滕王閣秋天傍晚的景色描繪得淋漓盡致,簡直無法用其他的字句或意思替代。於是閻都督興高采烈地返回宴席上,鼓勵那少年將文章寫完,然後詢問他的名字,才知道他就是當時大名鼎鼎的神童王勃。

你知道“唐宋散文八大家”指的是哪些人嗎?

“唐宋散文八大家”指的是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和宋朝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唐朝以前,散文與辭賦合流,發展成為駢文。所謂駢文,就是文章要講究對偶雙句,音調悅耳;並且大量使用典故。結果文章詞藻華麗,內容難懂,甚至空虛無聊。於是八大家倡導古文運動,所謂“古文”,就是指恢複先秦兩漢文章的傳統:散行單句,不拘格式。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是唐宋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其餘五個人都是歐陽修直接或者間接培養起來的。他們都讚成“文道合一”,就是內容和形式要合一,達到既能反映一定的思想內容,又容易讓別人接受的目的;提倡平易質樸的散文風格,他們八人寫出了大量的優秀散文。敘事生動,寫景自然,抒情真實,特別是論說文,邏輯嚴密,語言準確,說理透徹,氣勢充沛。像流傳下來的韓愈的《師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蘇洵的《六國論》,蘇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曾鞏的《墨池記》等,都是優秀散文的代表之作。

你知道“茅盾”的名字是如何得來的嗎?

茅盾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大師。他寫的小說《子夜》、《春蠶》、《秋收》、《殘冬》等,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城鄉勞動人民深受壓迫、剝削和他們的反抗,在中國新文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但是,你可知道,茅盾隻是他的筆名,他的真名叫沈雁冰。那麼,沈雁冰為什麼要用“茅盾”這樣一個奇怪的筆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