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燦爛的文化(5)(1 / 3)

原來,沈雁冰早在20年代初就參加了革命,後來還成了上海共產黨組織的負責人。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毛澤東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沈雁冰當了部長秘書。北伐戰爭時,他又去武漢主編《民國日報》。1927年4月12日,國民黨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共產黨人,革命轉入了低潮。沈雁冰躲在上海閘(zhá)北的一間小閣樓上,他的心裏充滿了矛盾和悲憤;他看到反動派極其猖狂,革命陣營內部分化了,許多革命青年對前途感到迷茫和消沉,自己的思想也陷入了苦悶和矛盾之中。他將這種感覺寫成了一部小說,題目叫《幻滅》。他將這部小說送到葉聖陶編的《小說月報》上去發表,但自己的真名不能署了,他就信手在稿子上寫上了“矛盾”兩字。葉聖陶看了以後,覺得“矛盾”兩字不像名字,而且容易引起反動派的猜疑,就在“矛”字上麵加上了草字頭,變成了“茅盾”。從此以後,沈雁冰就用“茅盾”這個筆名發表作品,以至於以後,大家都隻知道他叫茅盾,而不大知道他的真名沈雁冰了。

你知道巴爾紮克跟蹤一對窮夫妻的故事嗎?

一個寒冷的冬夜,月光薑清地灑落在巴黎的貧民集居地巴耐區。大作家巴爾紮克穿著棉衣,迎著寒風,來到昂比居戲院門口。隻見他來回踱(duó)步,東張西望,似乎在等什麼人。

戲院散場了,觀眾如潮水般湧出來。其中,有一對工人模樣的夫婦,拉著一個孩子,邊說邊走。巴爾紮克像發現了重大目標,立即尾隨而去。

“今天的戲真精彩。”那個女的說。她很興奮,似乎還沉浸在戲中的情節。

“媽媽,我餓了。”孩子的叫聲把那婦女拉回了現實。她十分憂慮:“今天土豆漲(zhǎng)價了,麵包房老板又來催討欠款。既要買吃的,又要買穿的,叫我怎麼辦”

那個男的聽著,忍不住發火:“怎麼辦我賺的錢全交給你了,連喝酒的零錢都給你掏空了?”

兩人吵著吵著,拐到博馬舍街,走進他們的房屋裏。巴爾紮克一直跟著他們,心裏酸酸的,若有所失地望了一會兒那間破屋子……。

巴爾紮克替自己這種做法取名為“攝取別人的靈魂法”。他就是以這樣的方法讓貧民的願望、想法,自然地進入到自己的作品的。

古箏曲《廣陵散》為何成了千古絕唱?

古箏樂曲《廣陵散》,東漢時期流行於廣陵地區。相傳描寫的是聶政刺韓王的故事。到了魏晉時期,有一位博才多藝的大文學家和大音樂家嵇(jī)康,因為反對司馬氏的獨裁統治被處死罪。臨刑時,他神態自若、從容不據地彈奏了這首樂曲。據說他的彈奏驚天地泣鬼神,把聶政舍身取義的英雄形象表現得林漓(lí)盡致。相傳這首曲子隻有嵇康會演奏,而他沒來得及將它傳給後人就死了,這首《廣陵散》也從此成為了千古絕唱。

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描述的是什麼故事?

《高山流水》是我國的一部古典名曲,它是人們根據一段傳說改編而成的。

2500多年前,正值我國的春秋時期。當時有一個名叫俞伯牙的人,很擅長彈琴,是天下聞名的琴師。有一次,俞伯牙因事乘船外出,走到半路,天突降大雨,無法繼續航行。俞伯牙就命船夫把船靠在了一座山腳下。

傍晚時分,雨過天晴,月亮也升了起來,照在水波蕩漾的江麵上,景色非常優美。此情此景不由勾動了俞伯牙的雅興,他對手下人說:“趕快把我的琴拿來,我要暢快地彈奏一曲。

手下人將琴擺好後,俞伯牙凝思片刻,就專心地彈奏起來。美妙的琴聲在靜寂的夜空中回蕩著。忽然,俞伯牙瞥(piē)見岸上的一塊大石邊,站著一個人。他心中一驚,停止彈奏大聲問道:“誰在那裏”

“大人不必吃驚。我叫鍾子期,是住在附近的一個砍柴人。為了避雨,才躲在這兒的。因為您的琴彈得太好了,所以我就聽入迷了。”岸上的人回答道。

“難道一個在荒野裏打柴的,也能聽懂我的琴聲嗎?他是不是在吹牛”想到這裏,俞伯牙就說:“子期,我再彈一曲,請你說說其中表現了什麼。”

俞伯牙凝思片刻,想起了高山雄偉的姿態,就彈了起來。一曲終了,隻聽子期感歎道:“真美妙啊,我仿佛看見了高山的雄姿?”

俞伯牙不動聲色,又彈了一曲。這次,他彈的是讚頌流水的曲子。一曲終了,隻聽子期又高興地讚道:“啊,真是太美妙了,我仿佛看見了可愛的流水?”

俞伯牙站起身,激動地對鍾子期說:“您說得很正確。以前,我常常悲歎,天下無人能夠理解我的音樂。沒想到,今日竟遇見了您這個知音。請上船來,讓我們暢談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