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俞伯牙和鍾子期就成了知心朋友。後來,鍾子期死了,俞伯牙在墳前悲歎道:“子期一死,天下有誰是我的知音呢我還要琴做什麼呢”說完,他就舉起琴,把它砸(zá)碎在了鍾子期的墓前。
後人很為俞伯牙、鍾子期之間的友誼所感動,就根據他們的故事,譜出了這首名為《高山流水》的曲子。
《陽關三疊》疊在何處?
《陽關三疊》是古琴曲,最早見於明代的《浙音釋字琴譜》。各派琴譜均以唐代王維《陽日關三疊》(原名《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詩為核心內容,運用複遝的手法反複疊唱,但疊法卻五花八門。有人將古今學者為“三疊”所作的多種解釋歸納為兩大類:一類認為“疊”在詩本身的範圍內,另一類則認為,“疊”是在原詩基礎上的擴充和發展。
為敘述方便,現將王維《陽關三疊》詩抄錄於此: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D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先請看講述詩本身疊法的例子:
宋代大詞人蘇東坡在論述“三疊”唱法時說:“舊傳陽關三疊,然今世歌者每句再疊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疊,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應三疊之說,則叢然無複節奏。餘在密州,文勳長官以事至密,自雲得古本“陽關”: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乃知古本三疊蓋如此。”這段話的大意是:過去傳說陽關三疊,然而現在唱歌的人每句僅唱兩遍而已。如果以整首詩來說,又是四疊,都不對。有的每句唱三遍以迎合三疊之說,則顯得繁雜不再有節奏感。我在密州,文勳長官因事到密州,說他得到了古本“陽關三疊”的唱法:每句唱兩遍,而第一句不重複。由此可知,古本“三疊”大概就是這樣。
再看另一種疊,即在原詩基礎上的擴充和發展。
成書於元代的《陽春白雪》集,收有大石調“陽關三疊詞”:
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隻恐怕西出陽關,舊遊如夢,眼前無故人?隻恐怕西出陽關,眼前無故人。
有人統計,現存《陽關三疊》曲譜有三十多個版本,共六種類型。究竟“疊”到何處為準難分伯仲。
名曲《二泉映月》的含義是什麼?
《二泉映月》是一首非常有名的二胡曲,是我國著名的民間音樂家阿炳(bǐng)創作的。阿炳,生於1893年,原名華彥鈞,是江蘇無錫人。阿炳的父親是當地的一名道士,喜歡並擅長演奏各種像二胡、琵(pí)琶(pɑ)
這樣的民間樂器。阿炳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音樂,這為他成為民間音樂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阿炳的身世很悲慘。在他剛剛4歲的時候,母親便去世了;在21歲時,他忽然得了眼病;到25歲,阿炳的雙目就失明了。
由於他的家境越來越不好,最後竟淪落街頭,成了一名流浪藝人。每天,他都身背樂器,穿行在無錫的大街小巷,靠彈奏樂器和賣唱,來換取一口飯吃。阿炳能演奏各種樂器,並且演奏得很好聽,於是,“瞎子阿炳”的名稱很快就傳開了,而他的原名華彥鈞則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了。
艱難的生活沒有讓阿炳放棄對音樂的追求,反而使他創作的曲子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大眾。
江蘇無錫(xī)的惠山泉,向來就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稱。一個夜晚,賣唱一天卻依然衣食無著的阿炳,疲憊地坐在泉水邊休憩(qì)、沉思。此時,月亮投影在清冷的泉水中,四周一片靜寂,涼風拂(fú)過,讓人不由生出悲涼。阿炳的眼睛雖然是瞎的,可他的感應卻是敏銳的。此情此景,令阿炳回想起了自己坎坷、艱難的一生,而心中不由感慨萬千,創作靈感油然而生,於是拉出了這支名為《二泉映月》的曲子。《二泉映月》的曲調時而寧靜、婉(wǎn)轉,時而如泣如訴、慷慨激昂,恰如一位飽經風霜的藝術家在傾吐內心的深刻感受。樂曲情感真摯,旋律優美,感染著每一位聽眾。
《二泉映月》描繪的是什麼?
1945年夏,音樂學家楊蔭瀏等人為華彥均(瞎子阿炳)錄製二胡曲《二泉映月》。其後,楊蔭瀏在他的《阿炳曲集》一書中寫道,《二泉映月》“是描寫在清澈見底的二泉中間所反映出來的天上光明的月亮。”
事隔二十多年,楊蔭瀏在其《(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一文中稱:“樂曲描寫了在清澈見底的二泉亭南邊池子中間所反映出來的天上光明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