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阿炳曲集》第二版出版,楊先生再次修正自己的觀點:“本曲是以無錫惠泉山二泉亭附近的風景為題材。”並且第一次強調:“標題《二泉映月》是阿炳自己所說。”
然而,當年參與《二泉映月》錄音的祝世匡先生以《?邀二泉映月)定名經過》一文闡述:“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沈洽先生發表看法,認為《二泉映月》在“具體的音響運動中,我們既感受不到任何外部世界的聲態或動態的描繪,更談不上有任何所謂‘泉’和‘月’的造型。”正如阿炳的堂嫂、侄女等親朋好友所言。阿炳並非在什麼時候都演奏該曲,隻是“在一天賣藝下來,溫飽仍無著落的歸途中”,“在孤寂一人,兀自憂愁”之時,才奏出那“淒厲欲絕的嫋嫋之音。”
如此看來,阿炳的《二泉映月》其內容之蒼涼,與標題的優雅極不和諧。
一些人在被這首樂曲深深震撼(hàn)之餘,很少去留意泉水風月之事,全無聽泉賞月之情,有的隻是鼓舞……
如果隻從《二泉映月》這個標題上,你能體會到什麼呢?
中國名曲《梁祝》是根據什麼故事創作的?
中國的名曲《梁祝》是具有世界聲譽的一支曲子,而說起它的來曆,還與一段感人的傳說有關呢?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美麗的女子名叫祝英台。祝英台很喜歡念書。有一年,祝英台說服父母,離開家去杭州求學。由於當時幾乎沒有女子出門讀書,為了行動方便,祝英台就喬裝打扮,將自己化裝成了一名青年男子。
在去杭州的路上,祝英台遇見了一個男青年梁山伯。梁山伯也是去杭州求學的,梁祝二人結伴同行。梁山伯與祝英台同學三年,雙方興趣、愛好十分投合,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忽然有一天,英台收到了父親寫來的家信,信中催英台早日回家。英台想:“自己已經到了該出嫁的年齡,而自己的同學梁山伯和自己情投意合,假如自己日後與他結為夫婦,婚煙一定會幸福。可在從前,一個女子是不能向一個男子提出結婚請求的。英台怎麼辦呢?
在辭行時,祝英台對梁山伯撒了個謊。她說:“山伯兄,我有一個妹妹,到了出嫁的年齡。我看山伯兄的為人、學問都很好,想將自己妹妹介紹給你,你看怎麼樣”
梁山伯說:“英台,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也最了解我。我想,你給介紹的女子,必定各方麵都不錯。所以,我一定盡快到你家中,向你的父母提親。”
倆人約定之後,才依依惜別。英台回到家才知道,父親要將自己嫁給有錢有勢的馬公子。英台不願嫁給品德很壞的馬公子,便和父親發生了爭執。然而,在從前婚姻隻能由父母包辦的社會裏,英台的反抗遭到了父親的痛斥。
梁山伯來到祝英台家求親,才知祝英台是女兒身,而且她說的待嫁的妹妹正是她自己。梁山伯欣喜萬分,忙向英台的父親提親。然而,祝英台的父親卻不允。他說:“婚煙必須由父母做主,哪能自己找婆家呢你休想和我家英台成親,因為我已將她許配馬家了。”
梁山伯失望地回了家。不久,他就因憂鬱、思念過度而去世了。祝英台聽說了梁山伯死訊,異常痛苦。她決心以死來報答山伯對自己的一片深情,同時向罪惡的包辦婚姻提出抗議。出嫁這天,花轎經過梁山伯的墳前。祝英台下轎祭(jì)奠,並趁人不備,向墓碑撞去。梁山伯的墳開了,英台跳進了墳中。後來,梁山伯和祝英台化成了蝴蝶,雙雙飛去。他們雖然生不能在一起,但死後卻再也無人能將他們分開了。
名畫《向日葵》是誰的作品?
《向日葵》是著名畫家凡·高的名畫。凡·高,荷蘭人,1853年出生在一個小村莊裏。16歲時進入一家美術公司工作。到1880年,已經27歲的凡·高才開始下決心學習繪畫。從此他就把精力都集中在了繪畫事業上,並且經常廢寢(qǐn)忘食地畫著,幾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在繪畫方麵,凡·高很有獨創性,他大膽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作畫。然而遺憾的是,當時的人們根本無法理解凡·高的作品。凡·高畫了大量的畫,卻幾乎沒有賣出去一張。
賣不出去畫,就意味著掙不著錢;掙不著錢,就意味著沒有飯吃,沒有地方住。但貧困沒能使凡·高屈服,靠著弟弟和朋友提供的一點生活費,凡·高仍利用一切時間畫著、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