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偉大的創造(5)(1 / 3)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yǐng)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gǔ)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貼春聯的風俗怎麼來的?

春聯的前身是桃符,又稱“桃版”。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製百鬼,故從漢代起即有用桃作厭勝之具的風習,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春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萘、鬱壘畫像,掛在兩扇門上。後來,畫像又改成隻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瘤(liú),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後改用紙),寫上了字數較多、能充分反映心願的對子。

據《宋史·蜀世家》載:蜀後主孟旭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明代朱元漳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

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隻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於曆代大力提倡,使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

潮汕人對春聯更是重視,買一副春聯,往往要琢磨很久。從各家各戶所貼的春聯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其中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勞上進、團結和睦的特點,像“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廣勤生產五穀豐登,善治家六畜興旺”等等。潮汕(shàn)對聯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明朝潮州才子林大欽(qīn)撰寫的“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堂”一聯。

聖誕節是如何來的?

每年的12月25日,是西方重要的節日聖誕節。那麼,聖誕節是如何起源的呢?

據傳說,聖誕節的起源與耶穌誕生有關。耶穌是基督教的創始人,相傳,在2000多年前的12月25日的淩晨,耶穌誕生了。

公元354年,羅馬天主教會規定:12月25日為紀念太陽神誕生的日子。太陽神是古羅馬人最崇拜的神靈。為了感謝太陽對人類的賜福,人們在12月25日這天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向太陽表達尊敬和謝意。

人們將紀念耶穌的誕生和感謝太陽神的恩賜結合起來,就把12月25日定為聖誕節了。

聖誕節從354年開始出現,並逐漸擴大到世界許多國家。後來,有些國家一度禁止人們信奉耶穌、過聖誕節。

如今,禁令已解除,在許多國家,聖誕節則成了一個全民歡慶的大節日。

聖誕節是從12月24日夜間開始,“報佳音”是此夜最有趣的活動。

“報佳音”習俗的來曆也與耶酥誕生有關。據傳,在耶酥降生時,有一個天使向牧羊人報告了耶穌將降生的喜訊。

“報佳音”的活動是這樣的:當深夜來臨時,教會的唱詩班就挨家挨戶,走到信奉耶穌的人家門前,高聲唱聖誕頌歌。這時主人會打開門,歡迎眾人進屋享用茶點。隨後,主人會加入唱歌的隊伍,跟著他們一起去別的人家唱頌歌。這樣,“報佳音”的隊伍會愈來愈大,而活動也往往持續到天明。

聖誕樹是聖誕節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在聖誕來臨前人們會選擇綠色的、外形成塔狀的小鬆樹、小柏樹,在上麵掛滿各種禮品和好看的彩燈,來增加節日氣氛。這就是聖誕樹。

在聖誕節,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會出現,他就是聖誕老人。聖誕老人總會給孩子們帶來驚喜和禮物,因此最受孩子們的歡迎。

聖誕老人有什麼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