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蘇空頭告老還鄉,就把“貴妃雞”的燒製方法帶回蘇州,這道菜也就在蘇州地區世代流傳了。
東坡肉
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時候,治理了西湖,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西湖治理後,四周的田地就不怕澇也不愁旱了,這一年又風調雨順,杭州四鄉的莊稼得了個大豐收。老百姓為了感謝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到過年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東坡收下很多豬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塊,燒得紅紅的,然後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冊,每家一塊,將肉分送給他們過年。
太平的年頭,家家戶戶過得好快活,這時候又見蘇東坡差人送肉來,大家更高興了,老的笑,小的跳,人人都誇蘇東坡是個賢明的父母官,把他送來的豬肉叫做“東坡肉”。
當時,杭州有家大菜館,菜館老板見大家都誇說“東坡肉”,就和廚師商量,把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放上許多作料一起烹調後,一試吃,果然好吃。於是菜館掛出牌子,也將此菜取名為“東坡肉”。
這道新菜一出,菜館的生意好極了,從早到晚顧客不斷,每天殺十頭大豬還不夠賣呢。別的菜館老板看得眼紅,也學著做起來。一時間,不論大小菜館,家家都有“東坡肉”了。後來,經過大家的認可,就把“東坡肉”定為杭州的第一道菜。
蘇東坡為人正直,不畏權勢,朝廷中的那幫奸臣本來就很恨他。他們見蘇東坡得到老百姓的愛戴,心裏更不舒服。於是他們想到了一條陷害蘇東坡的毒計。這日一個禦史喬裝打扮來到杭州,一到,他就去一家菜館吃午飯。堂倌遞上菜單,請他點菜。他接到菜單一看,頭一樣就是“東坡肉”!他皺起眉頭,想了一想,不高興地拍著桌子大叫:“我就要這頭一道菜!”
他吃過“東坡肉”後,覺得味道還真是不錯,向堂倌一打聽,知道“東坡肉”是同行公認的第一道名菜。於是,他就把杭州所有的菜館的菜單都收集起來,興衝衝地回京去了。
禦史一回到京城,馬上就去見皇帝。他說:“皇上呀,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貪贓枉法,把惡事都做絕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皇帝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可有什麼證據嗎?”禦史就把那一大遝油膩的菜單呈了上去。皇帝本來就昏庸無能,他一看菜單,就不分青紅皂白,立刻傳下聖旨,將蘇東坡調職,並發配到邊遠的海南去充軍。
蘇東坡被調職充軍後,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恩情,仍然像過去一樣讚揚他。就這樣,“東坡肉”也一代一代地傳下來,直到今天,還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本來不算是一道高貴的名菜,可是在巴黎、倫敦,在非洲、澳洲,今天仍然隨處可見它的芳蹤。如果其發明人陳氏姑嫂地下有知的話,也會感到萬分榮耀與驕傲了。
成都北門順河街,是一片木材集中地。遍街之上,幾乎家家都是木行,即使有兩三家做的不是木材生意,但也依賴木材過活。唯一例外的,就是由木行改業的麻婆豆腐飯店了。
麻婆娘家本來姓溫,是北門火神廟萬豐醬園大掌櫃的七姑娘,小名巧巧。她上有三個哥哥,三個姐姐,可惜個個資質平庸。唯有巧巧長大了以後,出落得麵如芙蓉眉如柳,有著一雙水汪汪的眼睛和玲瓏有致的身材。可是老天偏弄促狹,在她粉臉上灑下一些白麻子。但她麻得嬌,麻得俏。
十七歲那年,巧巧嫁給了順記木材行四掌櫃陳誌灝。新婚以後,小兩口恩愛異常。正因如此,招來了大嫂二嫂的嫉妒,她們常常有意無意地散播一些流言飛語。時間長了,原來對她頗為疼愛的婆婆,也慢慢地轉為冷落甚至常常責罵她了。
陳家的三哥三嫂,以前也是受不住婆婆嫂嫂的冷言諷語而遠走高飛,在那數百裏外的重慶,另外開了一家藥房。大概是受了三哥三嫂的影響,巧巧夫妻暗暗商量妥當,分得了少數現金和三間街房,也離開了陳家老窩。
三間街房自家住了一間,另兩間仍然續租給原本的一家羊肉店和一家豆腐坊。四掌櫃就到二十裏外的馬家碾替一家榨房當管事,每天早出晚歸。白天巧巧用針線打發寂寞,終日緊閉門戶,過著甜甜蜜蜜的歲月。唯一遺憾的是她沒有替四掌櫃生下一男半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