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勝後,忽必烈異常高興,下令舉辦慶功酒宴。夥夫正在準備菜肴,忽必烈突然想起了那道菜,又吩咐夥夫做了一些。廚師們精選了上等的綿羊嫩肉,切成薄片,放到滾水裏燙熟後,再配上各種作料端上來,將士們吃得讚不絕口。

這時,夥夫上前說:“這道菜還沒有名字,請大帥賜名。”忽必烈笑了笑,說:“我看就叫涮羊肉吧!”從此,涮羊肉就成了宮廷的佳肴。據說,直到光緒年間,北京一家叫“東來順”羊肉館的老掌櫃,買通了太監,從宮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作料配方,才讓這道美食傳到了民間。

臭豆腐的由來

臭豆腐聞起來很臭,吃起來卻很香,很多人都喜歡吃。可是,它到底是怎樣來的呢?

相傳在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有一位叫王致和的考生,進京趕考時落了榜,心情十分沮喪,就閑居在會館中。他想返回老家,但由於交通不便,加上盤纏已經用完,無法回去,於是決定留在京城繼續讀書,準備來年再考。但是,離下屆科考還有將近一年的時間,眼下連生活都成了問題,哪裏有心情讀書呢?無奈之下,想了半天,決定暫時留下來謀點生計,先把自己養活了再說。

王致和的老家本來也不富有。他父親在家鄉開了一間豆腐坊。小時候,王致和經常跟著父親幹活,知道如何做豆腐。想到這裏,他便在安徽會館附近租賃了幾間門麵,購置了一些簡單的用具,每天磨上幾升豆子,做成豆腐沿街叫賣。

不過,當時正好是夏天,天氣炎熱,有時賣剩下的豆腐沒等到第二天就發黴、發臭了,無法食用,丟了又覺得可惜。王致和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將這些剩豆腐切成小塊,在太陽下晾曬一下,撒上鹽,放進一口小缸醃起來。

賣豆腐賺了一些錢,王致和便歇了業,一心讀書,漸漸地把醃豆腐的這件事忘了。

到了秋天,所掙的錢用得差不多了,王致和又想重操舊業,再做豆腐來賣。剛走進磨房,他突然想起那缸醃製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查看。誰知一揭蓋子,一股臭氣撲鼻而來,讓人發嘔。他懊惱不已,取出一看,豆腐已經變成了青灰色。王致和不死心,拈了一塊,放進嘴裏一嚐,頓時覺得味道不同尋常。在濃烈的臭味之下,居然蘊藏著一股濃鬱的香氣,雖然比不上美味佳肴,卻別有一番風味。王致和送給鄰居們品嚐,大家都讚不絕口。

後來,王致和接連考了幾次,都沒有考上,隻得棄學經商,按照過去試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來。這種新的食物價格低廉,可以下飯,適合收入低的人食用,漸漸在下層社會打開了銷路,生意日漸興隆。

後來,王致和覺得這種食品可以長期做,於是籌了一筆經費,在延壽街購置了一所鋪麵,自產自銷,批發零售。他又經過多次改進,逐漸摸索出一套生產臭豆腐的工藝,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名氣越來越大。

清朝末年,臭豆腐傳入宮廷,就連口味刁鑽的慈禧太後也很喜歡吃,還將其列為禦膳小菜。後來她嫌臭豆腐這個名字不雅,便按照顏色青灰、形狀方正的特點,取名為“青方”。

佛跳牆

據說在唐朝時期,有一位不知來曆的高僧,到福建地區傳經布法,住在一所寺廟裏。在寺院的旁邊,有一家菜館,時常飄出一種異樣的香味。這位高僧非常喜歡美食,走南闖北不知道吃了多少美味佳肴,但唯獨沒有聞過這一道菜肴的香味,不免有些蠢蠢欲動,把正事都忘記了。終於有一天,和尚按捺不住香味的誘惑,從牆上跳過去,一飽口福,以至於破了佛門的戒規。後來,傳說的人多了,有人便給這道菜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叫“佛跳牆”。

還有一個說法,佛跳牆這道名菜是一位叫鄭春發的廚師發明的。鄭春發是清朝人,曾經在布政司周蓮府中當廚師。有一天,當地最大的錢莊老板請周蓮赴宴,錢莊老板娘有一手絕妙的烹調技藝。這一次,丈夫特地囑咐她顯顯身手,趁機巴結一下布政司周蓮。老板娘使出渾身解數,最後還拿出了看家本領,效法古人,用酒壇子煨了一鍋菜。此菜上席後,一打開壇蓋,立刻香氣四溢,令人垂涎欲滴。眾人狼吞虎咽,風卷殘雲,吃了個底朝天,仍然不想放下筷子。

回府之後,周蓮叫來鄭春發,向他繪聲繪色地描述了這道菜的形態和滋味。鄭春發很有心機,暗中記下了這番話,後來根據周蓮所講的用料、烹製方法和菜肴的色香味形諸般特點,反複試製,不斷調整,終於燒出了這道菜。端上桌子後,周蓮不吃則已,一吃便拍桌叫絕,連聲誇獎鄭春發心靈手巧,沒有辜負自己的栽培。不過,鄭春發並不滿足於依樣畫葫蘆般的製作,以後他又不斷琢磨,在選擇主料上不拘一格,還增添了一些山珍海味作為輔料,經過多道複雜的工序,最後用紹興酒細細煨製,效果大大超過了錢莊老板娘所做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