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滄桑,人生難料,後來周蓮丟了官,家道也衰落了。鄭春發離開布政司衙門,為了討生活,便開設了一家菜館,取名叫聚春園,並將多年研製的這道菜肴拿出來,作為招牌菜經營,不久便聲名遠播。他想給這道菜取個名字,但一直都沒有想到合適的。

有一天,幾位秀才慕名而來,點名要品嚐那道被傳得神乎其神的名菜。當店小二捧出一個陳酒壇子,請客人啟蓋享用時,幾個秀才不但不理睬,反而對著那個舊壇子嘲笑一翻。殷勤的店小二上去打開壇蓋,那足足燜了半天的香氣,頓時撲鼻而來。輕狂的秀才們立刻收斂起嬉皮笑臉的樣子,端正架勢,伸著腦袋,不停地吸著鼻子,口水流了一地,嘴裏連連稱奇。

其中有一位秀才,誇張地說:“要是佛祖聞到這道菜的香味,一定也會跳牆過來,破戒偷嚐一番。”隨後問菜名,店小二答是“壇子煨菜”,秀才連連擺手搖頭,說這個名稱太俗氣,一點兒也不雅,配不上這道名菜,於是即興吟道:“壇啟菜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

眾人齊聲喝彩,從此將此菜命名為“佛跳牆”,並流傳了下來。

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是西北地區一道傳統的小吃,非常有名,尤其是西安的羊肉泡饃,更是聲名在外。

相傳,宋太祖趙匡胤年少時不得誌,生活貧困,在長安街頭流浪,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有一天,他身上隻剩下兩塊幹饃,因為放的時間太長,已經變得又幹又硬,無法下咽。忽然,他看見路邊有一個羊肉鋪,裏麵正在煮羊肉,便去懇求老板給他一碗羊肉湯,以便用湯把饃泡軟了再吃。店主心腸很好,見他一副可憐的樣子,就拿了一個碗,讓他把饃掰碎,丟在碗裏,然後澆了一勺滾燙的羊肉湯在裏麵。泡了一會兒,趙匡胤覺得好了,就端過泡好的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他吃得全身發熱,頭上冒汗,既不冷了也不餓了。吃完後,趙匡胤抹抹嘴,意猶未盡,覺得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泡饃。

沒想到風雲突變,十年後的趙匡胤搖身一變,當上了北宋的開國皇帝,曆史上稱宋太祖。既然當了皇帝,自然品嚐過無數的美味佳肴,把以前吃過的泡饃忘記了。有一次,他來到長安巡查,恰好路過當年那家羊肉鋪,望著香氣四溢的羊肉湯鍋,不禁想起了自己十年前吃羊肉湯泡饃的情景,便下令停轎,命店主再做一碗羊肉湯泡饃。

店主一看當今天子居然到自己的小攤子上吃東西,一下子慌了手腳。他的店內本來就不賣饃,而且根本想不到當年那個落魄的窮漢子,居然就是眼前這個前呼後擁、威風八麵的皇帝!皇帝既然發了話,他不敢不照做,可是用什麼來泡呢?

抓了一陣腦袋,他靈機一動,趕緊叫妻子烙了幾個餅。待餅烙好後,店主拿來一看,餅硬邦邦的,又沒有熟透,害怕皇帝吃了生病,隻好把餅掰成小塊,澆上羊肉湯,又煮了一會兒,再放上幾大片羊肉,精心配好調料後才端給皇帝。

趙匡胤一口氣就吃光了,覺得和以前吃過的味道一模一樣,對店主大加讚賞,又命隨從賞了一百兩紋銀。經過皇帝的禦嘴品嚐之後,這件事不脛而走,很快就在長安城裏傳遍了。於是,來這裏吃羊肉湯泡饃的客人越來越多,逐漸成了長安獨特的風味食品。

皮蛋的故事

皮蛋也叫鬆花蛋、彩蛋。關於皮蛋的起源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相傳在幾百年前,太湖邊上住有許多人,大多數都以養鴨子為生,因此這裏的鴨蛋很出名。湖邊上有一家姓李的夫妻,開了一間小茶館,兼營一些小菜、鹵蛋之類的食物,賺點錢糊口。夫妻倆膝下無兒,隻有一個女兒,名叫秀娟。有一天,風和日麗,天氣格外晴朗,到處都是宜人的景色,因此遊湖的人陡然增多,小茶館裏也是賓客盈門,一家人忙得不亦樂乎。

手忙腳亂中,秀娟一不留神,就讓兩個鴨蛋滾進了灶下的灰堆裏。因為實在太忙,加上灰堆裏餘火未燼,秀娟便沒有管這兩個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