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後記 活在我們這個時代(1 / 3)

《杭州日報》“傾聽·人生”版創辦於2000年,本書是其十年來所記載的小人物口述曆史的精品結集。記得是1999年9、10月份,我和同事李玲芝去了一趟西安。那時《杭州日報》的專刊和副刊改版需要思路,我們要做日報、下午版兩張報紙的專刊和副刊,加起來每周有二三十個版。那次考察結束時,我們在一個小旅館裏等回家的機票,閑著無事,就開始商量版麵,想名稱、想欄目。我們一口氣想了四五個新版的計劃,記在一張便簽上,其中一個就是“傾聽”。

當時,《北京青年報》安頓的口述實錄文學正紅。我們把安頓的書《絕對隱私》拿來看了一下。這本書裏麵全部是情感實錄,喜歡看它的讀者不少,想來原因有三個:第一,社會上對情感的看法正處於開放後的恐慌期,中國人禁錮了多年的男女情感得到了社會承認,許多人都麵臨著情感方麵的困惑、誘惑或恐懼,而且男女情感也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是大眾的閱讀熱點。第二,這些事即使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真實,也是現實的真實,它滿足了我們每個人都有的窺視欲。第三,這種口述實錄的形式在報紙上不多見,它像新聞,又像文學,是一種真實的故事,當它以第一人稱出現時,給人一種非常親切的感覺。

這種真實感和這種形式,我們很喜歡。但《杭州日報》是黨報,辦這樣的版麵,是否符合我們的報紙定位?北方人一般性格外向,善於口頭表達;而南方人大多比較保守,不會輕易傾訴隱私,他們願意敞開心扉嗎?

我們分析了浙江人的特點:浙江人草根性強,遇事愛琢磨,喜歡個人奮鬥,肯吃苦,做得多,說得少,但闖世界的本領是中國一流的。他們屬於給點陽光就燦爛,有點水滴就發芽的類型。浙江人是有故事的,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業史、奮鬥史。他們情感細膩,對生活有很強的感受能力。改革開放後,他們走南闖北,全世界隻要有人住的地方,一定就有浙江人在做生意。他們的命運和時代緊緊聯係在一起,隻要肯講,他們的故事一定會很好聽。

我們最終決定,要辦一個講個人命運故事的版麵。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和別人的一模一樣的,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種活法。每個人在看到別樣的人生時,一定會有所反思和對照。活得不如意的,看到有活得比自己更難的人,會有一種心理安慰;活得平淡的,會更珍惜自己的生活。每個生命都是一滴水,每滴水中都有太陽。

這個版麵的名稱是我取的。我不喜歡用“講述”這樣的名稱,覺得“講述”是一種和讀者平等的姿態,而“傾聽”是一種比讀者更低的姿態。黨報需要這種姿態。

我們給這個版麵定了三條原則:第一,不寫“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隻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可以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件影響人生的事。第二,必須是真實的故事,可以把真實姓名隱去,但事實一定要真。第三,以第一人稱口述曆史的方式記錄,即采用口述實錄體。

“傾聽·人生”在辦了半年之後,出了二十多期,受到了讀者的廣泛歡迎,評上了杭州市新聞係統的優秀欄目。關注它的讀者越來越多,來說故事的人也越來越多。那些第一人稱的講述,真實直觀。一個吸毒者的口述實錄,比專家和醫務工作者講一百遍道理來得有用;一個慰安婦的口述實錄,比教科書更觸目驚心。那種親身體驗的細節,跨生命時間的長度,具有很強的曆史感。更重要的是,每個講述者的體驗,都帶著深深的時代烙印。

小人物也可以反映大時代,因為這是一個小人物可以有大作為的時代

在當今中國,個人的作用正得到越來越多的鼓勵和認可,當一個農民或者許多個平民可以創造奇跡的時候,中國人的命運已有了極大的改觀。他們的經曆、他們的奮鬥故事,就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細節。他們的創業史,就是改革開放這麵大旗下的地基。

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經曆,有歌有憂、有喜有淚、有血有肉,關注他們,就是關注當代中國的最底層,他們的故事無不折射著時代的光點。“傾聽·人生”的宗旨就是把目光放在小人物身上,希望通過小人物的命運和故事來反映時代的變化。比方說有一篇叫《大三線》的文章,什麼叫“大三線”,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這是一段特殊的曆史。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因戰備需要,將容易受到攻擊的沿海沿邊的重要工廠陸續內遷,按照“靠山、分散、隱蔽、進洞”的原則在西南、西北等戰略縱深地區另建新廠。一個1949年參加工作的老技術工人在45年後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妻別夫,子別母,大批建設者響應政府號召,從工作和生活環境相對優裕的大城市,遠去人煙稀少、交通不便、施工困難、生活艱苦、物資匱乏之地,他們都是成分好、出身紅、技術棒的專業人才。可是10年、20年、30年後,這些建設者及其家人的人生際遇又發生了怎樣的轉變,沒有一份曆史記錄可以詳細到個人的生活。一個從“大三線”回到杭州工作的普通技術工人的命運故事,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某一段曆史。記得《大三線》刊登出來之後,有許多人打來電話,滿懷感慨地講述他們的家庭、親戚朋友的有關“大三線”的故事,久久不能放下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