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後記 活在我們這個時代(2 / 3)

“傾聽·人生”中曾經獲得中國新聞獎副刊金獎的《二次插隊》,講的是一個當年的知青在回城三十多年後又下鄉創業的故事。這名老三屆初中生,當年響應號召到農村做知青,到大返城的時候,知青成了工人,十幾年後,他又變成下崗工人,在經曆了無數次的走投無路後,他開創了自己的事業。當再也不用為生計奔波,錢多得這輩子用不完的時候,他又回到當年插隊的地方,萌發了報答鄉親的念頭——他開展了第二次鄉村創業。在那些上山下鄉的知青中,很多人都像他一樣——回到城裏,頂父母的職,千難萬難進了工廠,沒想到在農村貢獻了青春,回到廠裏貢獻了中年,臨到最終白發上頭時卻下了崗。而一個敢於再次創業、懂得感恩的知青,他的故事引起了多少人的感慨!

要的是典型、真實、曆史性強和可讀的故事

中國有千千萬萬的小人物,並不是什麼都能拿來做文章,在選擇人物和題材時,我們注重了四性。

第一,選取人物的典型性。要麼是事情典型,要麼是經曆典型,總之選取的人物一定得是在這個曆史時期很有代表性的。比方說我們曾經選擇了一個下崗的政工幹部,寫他下崗後怎麼就業。政工人員,是頗具時代特色的。這樣的同誌從部隊複員,轉業到地方,在工廠裏當政工幹部,組織、人事、宣傳、辦公室,成了“萬金油”幹部,最先是動員別人下崗,做他們的政治思想工作,以為自己是不會下崗的,待輪到自己下崗,到人才招聘市場拿出自己的政工師證書,一把就被扔了出來。那個打擊大啊!想想革命了一輩子,最終落到這樣的下場,覺得特別受不了。但下崗的政工師最終調整了自己的心態,拿出自己的特長——能說會寫,當了企業報的主編,當了老總的助手,最終還是得益於自己的政工經曆。他的求職經曆和下崗心態比一般人更複雜和可看。當我們以《政工師》為題寫下這篇口述實錄的文章時,一個老幹部寫了很長的信來,講述他的兒子——一個有類似經曆的政工幹部下崗後,他這個抗戰幹部差一點就懷疑自己的革命信念的事。現在他看了這篇文章後,再也不在家罵娘了,他把這篇文章給他的兒子看,鼓勵他不要怨天尤人,要大膽地闖。

第二,選取人物事件的真實性。這類欄目的生命力在於呈現原汁原味的人生故事。不僅講述的事情要真實,而且語言表述也要符合講述者的身份。在采寫中要盡量隱去記錄者的個人觀點,絕對不用描述性的語言。如果編輯有話要說,可以加編者按。記錄者對講述者的人生故事的選擇,就是我們的編輯立場,你選取什麼樣的材料,把故事的哪一麵展示給讀者看,就是你的編輯意圖,不需要編輯更多的評論。一個人的人生之路,走對的、走錯的,要真實地告訴讀者,相信讀者會有分辨能力的,他們會從中看出各種不同的經驗教訓,用不著我們在旁邊喋喋不休當導師。讀者遠比我們聰明,任何時候都要相信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