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6章 參天可汗道(3)(1 / 3)

年初,李世民下詔宣布,明年仲春前往泰山封禪,即在泰山添土祭天,在社首山辟場祭地。七月底返回皇宮後,考慮到薛延陀新近投降,屢興土木工程,加上河北遭受水災,又降敕停止明年去泰山封禪。一代明君李世民,統一國家,偃武修文,任賢致治,開拓邊疆,被周邊國家和部落尊稱天可汗,興修參天可汗道,建立了曠古未有的豐功偉績,一輩子卻沒有實現自己的心願——封禪泰山。有人不免遺憾,有人欽佩他講究實際意義。可是對於親征高麗的失敗,他卻一直耿耿於懷,並沒有從中汲取足夠的教訓。而是剛愎自用,執拗不回,頑固地準備要再一次發動征討高麗的戰爭。參與決策的朝臣們了解李世民愛麵子、不肯服輸的脾氣,隻好三彎九轉地進言說:

“高麗的城堡,大都是依山建築,不容易很快攻破。前年禦駕親征,高麗百姓不能耕種,我們所攻下的城池,糧食已搜刮一空,接著又發生了旱災,百姓大半陷於饑饉。當今之計,我們隻需派出偏師,輪番騷擾,使他們疲於奔命,棄耕躲進城中。用不了幾年,高麗勢必千裏蕭條,人心離異,鴨綠江以北的地區,可以不戰而輕易取得。”

“朕對於蠻族,能做到古人做不到的事,都是因為順應民心的結果。從前大禹率九州的百姓開山鑿石,砍樹伐木,疏浚河川的水勢流歸大海,勞苦固然勞苦,百姓卻無怨言,就是因為順應天心民意。蓋蘇文惡貫滿盈,還那麼囂張,繼續為非作歹。朕替天行道,為民除害,出動正義之師進行討伐,望眾卿理解。”

李世民避開眾人的議論,作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訓諭後,即命左武侯大將軍程咬金擔任青丘道行軍大總管,中郎將軍薛仁貴當副總管,征發一萬多兵力,乘樓船從萊州橫渡黃海北上。又任命太子詹事李世勣擔任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帶領三千兵馬,會同營州都督府的兵馬,從新城道進入高麗。兩路大軍都配備精通水上作戰的將士。

李世勣率軍渡過遼河,掃蕩蘇南(今遼寧西豐縣)等數城。高麗軍多背靠城堡拒戰。李世劫擊破守軍,焚燒其城郭後回師。程咬金和薛仁貴帶兵進入高麗國境,大小一百多次會戰,戰無不勝。又攻克石城(今遼寧莊河縣),推進到積利城下(今遼寧瓦房店市)。高麗一萬多人馬出城迎戰,程咬金詐敗,引誘高麗軍踏進了薛仁貴的口袋陣地,一舉將其擊潰,陣斬三千級。

征戰相當順利。高麗防不勝防,隻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李世民決計增加兵力,乘勝進擊,踏平高麗。敕令宋州刺史王波利等征發江南十二州的工匠,修造大船數百艘,準備調集兵馬由海道出征。又命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擔任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將軍裴行方當副總管,領兵三萬餘人,乘樓船戰艦自萊州出港,取海路攻擊高麗。

高麗愈來愈疲困凋敝,提心吊膽,談虎色變,瀕臨絕境般的恐怖。李世民堅定了必勝的信念,舉行朝會,議定明年征發三十萬兵馬,下狠心滅掉高麗王國。李道宗捋著疏朗的胡須琢磨片刻後,出班啟奏說:

“大軍遠征,必需儲備一年以上的糧食。牛馬車輛無法運送那麼多的軍需糧草,最好利用船運。”

“隋朝末年,隻有劍南未發生大亂,亦未出現兵災。近來攻打遼東,劍南也置身事外。百姓富庶,安居樂業,應由他們修造舟艦。”

房玄齡的建言,李世民當即采納。詔令右領軍府長史強偉去劍南道,督促伐木造船。規定大艦長一百尺,寬五十尺。造好後,另派使者督促舟艦從水路穿過巫峽,經江州、揚州,駛至萊州停泊。接著,又敕令越州都督府以及婺州、洪州等州,修造海船及兩船相並的雙舫一千一百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