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鬆下的理念軌跡(5)(1 / 3)

鬆下曾經見到這樣的事情:一家總經銷商的老板,每天利用晚上的時間,訪問一兩家相關的零售店。所到之處,他總是強調商品要陳列整齊、清潔,並且熱心地親自幫助整理、清潔。他的這種做法使零售店的主人們深受感染,從而以身作則,關顧此事。就因如此,這些零售店的生意逐漸紅火起來,作為總經銷商的老板自己也財源廣進。鬆下認為,這是做買賣的一個秘訣。“不論買賣做得大小,對於所經銷的商品,都應如對待金錢一樣。”

賣掉的產品,已經歸屬了新的主人,經營者也因此獲得了應得的利潤。但鬆下認為,這並不是整個經營過程的完結。他強調,對自己的產品應該“始終加以注視”,“不僅要注視它,同時要纏到底,商品到了廚房就纏到廚房,到了客廳就纏到客廳,到了外國就纏到外國,決不放鬆。對於產品的使用情形如何,有無缺點等等,都要關心到底。”

鬆下指出,要告訴那些先買新產品的人,是他們促成了產品的改進、成本的降低,給這種產品以勃勃生機,這樣做,就能使購買新產品的顧客覺得自己偉大。

我們都知道,人類社會的幾乎任何產品,都經過了這樣的過程:起初的試製、初創階段,性能不穩定、功用不全麵,價格卻比較貴;而在成熟、發展階段,性能穩定、功用齊備了,價格卻降了下來。電視機是典型的例子,從黑白到彩色,從弧形到平麵直角,從小屏幕到大屏幕,從單一畫麵到多重畫麵……年年出新,月月出新。

也許有人會說:“真後悔!不該那麼早就買那種電視機,等幾年,甚至等幾個月,多花不了多少錢,就能買到更好的!”因此,人們往往會產生這樣的一種心理定勢,即後買的人,往往能買到更好的東西,先買是不合算的。

這樣的觀念,無疑給新產品的促銷帶來了困難。那麼,怎樣扭轉這種觀念,說服顧客購買新產品呢?

鬆下認為,任何新產品,在當時都是最好的,這是應該首先樹立的一個理念,新產品的意義就在這裏。同時,新產品的使用,促進了其品質的不斷改良,對此,購買新產品的人是有功勞的。

有一次,一位買了早期電視機的人抱怨說:“電視機剛生產出來的時候,我花了十二萬(日元)買了,但最近價錢卻跌到了一半,這真叫人後悔。廉價的優良產品總會不斷出現,我以後再也不急急忙忙地買新出的產品了。”

鬆下卻說:“你說得不錯。可是,如果沒有你這樣肯先買新產品的人,製造電視的技術怎麼會進步呢?正因為定價12萬元的時候你肯買它,今天才有6萬元的產品供應。也許你覺得吃了6萬元的虧,但卻因此造福了很多人,也最早享受到了電視機的好處。你這樣做是一種偉大的舉動。如果大家都想等以後才買,電視機就不會有銷路,就會永遠保持12萬元的價格。許多事情都是這樣的。”

那人聽了鬆下的話,深有感觸地說:“你說得真有道理,還是先買的好,先買的人比別人偉大。”

鬆下在別的場合還談到了汽車也有類似情形:汽車剛問世的時候,品質也不怎麼理想,但仍然有許多好奇的人買了它。雖然一年之後,廠商就推出了性能提高三倍的汽車,但消費者不必認為自己吃了虧,而應該想:“是我當初肯花錢去買,汽車才得以普及。我是有功勞的,又最早享受到了汽車的好處,怎麼能說是吃虧呢?”鬆下認為,如果大家都沒有這樣的觀念,沒有這樣的行為,社會就不會進步。

愛是建立在一種和另一人“共囑”的感覺,而不是“屬於”另一人。

——[美]尼娜·歐尼爾

鬆下認為,不論光顧者身份如何,都是商家的貴客。身份高貴的有錢人固然不可慢待,那些舍數月積蓄而來的顧客,更值得歡迎,對他們更應心存感激之情。

社會上的人各種各樣,身份不一,職業不同,富貴不等,但對於商家來說,他們沒有什麼分別,人人都是平等的。那種嫌貧敬富、看人做事的習氣,在現代社會已經很不適宜。

但是,無論如何,商家似乎還是更歡迎那些有錢人光顧,因為他們有錢買東西,高檔商品店的人更容易有這樣的想法或心態,並見諸言行。有這樣的想法並不為錯,因為事實也確實如此。不過,如果在行動上表現出來,就不那麼合適了。鬆下以為,那些雖然窮困但卻肯於下決心光顧的顧客,才是最可貴的,他們的光臨,才最能體現商家的吸引力和存在意義。

鬆下開始做生意不久,一位前輩曾經給他講述了一個商家善待乞丐的故事。那是一家遠近馳名的糕點鋪,所製糕點很有好評。一天,一位乞丐專程去買一塊豆餡包子。這種事,在這家店鋪是相當稀罕的,以致於店員有些不安,把事情告訴了店東。東家聽說了,親自把商品交給乞丐。他把商品交給了對方,收了錢,然後恭敬地鞠躬說:“謝謝您的惠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