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鬆下談克服經營難關(1)(1 / 3)

一、明慧眼預識不景氣

解鈴仍需係鈴人,隻要改變錯誤的觀念,不景氣是可以用人為的力量調節的。

大家都認為經濟的景氣、不景氣與所謂資本主義是分不開的。的確,仔細觀察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動態,確實是景氣與不景氣不斷在循環。因此,大家都把不景氣看做是久晴之後必有雨天來臨的自然現象。

可是,景氣、不景氣真的像自然現象那樣無法避免吧?古代以農業為主,技術不發達,所以收獲受天氣的影響很大。經濟情況的好壞,完全依收獲的多少決定,在這種情況下,景氣、不景氣當然可以說是自然現象了。

如果財富是屬於你的,那為什麼不帶它們隨你去另一個世界呢?

——[美]富蘭克林

可是現在,農業因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再完全受天氣的影響,也就是說可以用人為因素來改善。何況在現時經濟中占了很大比例的工業與商業,幾乎都是人為現象。經濟現象因素與刮風下雨的自然現象不同,是人為的,是人創造出來的。

知道這個道理,就可以憑人的意思來操縱經濟。人為了住得舒適就動腦筋設計理想的房屋,是為了在裏麵住著舒服的。同樣的道理,人也可以為了生活得舒適,去設計,改變經濟。如果說不景氣對人的生活有不好的影響,那麼為什麼不想辦法避免它?經濟既然是人為現象,相信造成景氣不是不可能的。

現實的經濟情況相當複雜,並不像蓋房子那麼簡單。最重要的是不要被現實弄亂了腳步,而失去基本原則。如果以為不景氣是無法避免的,就永遠不能消滅它。要了解景氣、不景氣是人為的,憑人們的力量是可以改變的。

話雖這麼說,但要改變大家的錯誤觀念,發揮人為作用,調節景氣與不景氣,也許比克服自然現象還要難。

打破本位主義的立場,視生產與消費為一體的兩麵,才能增進彼此的合作與成長。

看了最近的不景氣,深深感到“生產”與“消費”是一體的兩麵,息息相關。

生產減少的原因是消費量減少了。這時,各工廠會有停止加班、暫時停工或要求自動退休等措施,虧損比較大的公司就不得不停發工資或取消調整待遇。結果,工人的收入減少了,甚至沒有了,更造成消費的萎縮。

不僅這樣,工廠的生產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原料及各項物資的消費。生產活動降低,原料消費量就減少。於是,生產減少,消費也會減少;消費減少,生產就減少。相反的,消費活潑了,生產就會旺盛了,就會產生新的消費。兩者是一體的兩麵,互為因果關係,不可能單方麵的旺盛或衰退。

當然,單從個別的立場來看,生產者與消費者不同。可是站在社會全體的觀點來看,大家都直接或間接與生產有關係,同時也都是消費者。

古代人類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自己生產,自己消費,生產與消費成為一體。但那種單純的方法不能提高生產與消費的品質。為了要過更美好的生活,逐漸變成由專門的人來生產專門的東西,供給大家使用。後來一再演變,終於成為像今天這種高度分化的複雜狀態。

在這種情形之下,大家又忽略了生產與消費是一體的,而各自站在本位主義的立場,認為生產與消費是對立的存在。這種情形如果太嚴重,生產者與消費者會以不信任的眼光來看對方。當然還有其它原因,但總是不能忘記生產與消費其實是一體的。就因為忘了,才會造成今天生產與消費都走下坡路,經濟活動一天天衰退,物價飛漲,造成社會不安的動蕩局麵。

人們求財富半是為了滿足生活所需,半是為了保證恣情享樂。

——[古羅馬]西塞羅

要克服當前的困難,首先要喚起大家重新認識“生產與消費”的關係,促進它的良性循環,不景氣才會很快地過去,迎接光明的未來。

唯有生產與消費互相協調,才能穩定經濟,進而發展經濟。

為了實現美好的理想,必需要綜合政治、經濟、宗教、教育等各方麵的努力與完善的成就,才能達到更完善的境界,因為美好的理想是綜合全體的理想,是大同理想。古人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見民生經濟在人類的社會裏是占著相當重要的地位,且是最基本、最受人民所關注的。經濟,是維持生命與生活的基礎,假使沒有了經濟,或經濟不穩定,就算有再高的人生理想、再完美的人生計劃,終是會如春水東流,一切都付諸闕如。那麼,就談不上民生安定、社會繁榮了。

話雖如此,但是我們並不認為隻有經濟是人生的一切。俗語說得好:“人是為了想活得更好而攝食,並不隻是為了攝食而活。”這樣一生才能覺得有意義,充滿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