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經濟的理想不隻是單方麵的提高物質生活而已,而是希望在提高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豐富精神生活,讓人生更為充實、更具意義。物質生活的便利與富足和精神生活的充實與高尚都是很寶貴的,兩者都是人生的支柱。那麼為了要爭取更好的人生,對這兩方麵都應該有深刻而正確的認識。而我們若想走向繁榮。必須發揮潛能,將與生俱來的宇宙根源力量活用在生活當中。
關於經濟內容,簡而言之,即生產與消費。
生產與消費,就等於推進人類經濟生活的車子上的兩個輪子,假如生產很盛而消費跟不上,則物資就過剩,會引起不景氣等現象;若消費太多,而生產趕不上,就會由物品供應的不足,而引起經濟恐慌等現象,大家的生活又會變得很不安定,淪於顛沛流離的慘境。
如此說來,生產與消費就好像車子的前後輪子一樣,無論前輪或後輪,太大太快或太小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是兩個輪子要協調一致,才能跑得穩當,不出差錯。所以當我們想到經濟的時候,不能光注意生產的一麵,而忽視了消費;或者僅僅去想消費的一麵,而忽略了生產的一麵。必須要二者兼顧,進一步謀求其間的調和。
但是即使要把生產與消費加以調和,方法也有兩種:一種是生產過剩的話,就要適當限製,使消費能與之調和;另一種是刺激消費,使它增加,讓它和過剩的生產能配合一致。
以往假如生產太多,就加以限製,也就是以限製生產為手段。不論就國家的政策來說,或就一個企業體而言,一旦生產過剩,最初想到的處理方式便是限製生產。
然而,出現生產過剩之時,最重要的一點,而且還是必須注意的一點,就是產銷途徑是否已做得很完好、很周備了?過去日本因為水泥生產過剩,在大家傷腦筋的時候,水泥的生產設備還一直在增加,製造很多優良的產品。然而市場的生意仍然不理想,產銷不能一致。所以在生產公司的立場上,為了維持經營,隻好做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大規模減產,以改善滯銷狀況,保持價格的平穩,這對任何生產公司而言都是不得已的做法。但是在另一方麵,當時的日本,對於水泥的用途,並沒有一個適當的處理。需要使用水泥的地方到處都有。當時日本境內的道路很多都需要改修,而且這些道路的翻修也會成為振興產業的根基。所以在當時水泥過剩,而失業人數也大增的情況下,如果能翻修道路,不但使公司改變了不景氣的現象,而且還能解決一部分失業工人問題。然而大家並沒想到這樣做,隻是消極地實施生產限製,使每一家公司都因為不景氣而苦惱。
人們是不會在我的壽衣上縫製口袋的。
——[法]米勒
當時的為政者,竟視若無睹,任令生產公司去減少生產。如果仔細地想一想,實在沒有比這樣做更浪費的。可以生產出來的財富結果卻受到限製而不讓生產出來,這就完全違背了繁榮、和平、幸福的原則。當時如果由國家以廉價收購多餘的水泥,用來鋪設道路,那麼生產公司雖然不能有很高的利潤,但是為了維持經營,也會高高興興地以較低廉的價格出售,繼續生產。而日本的道路網也會更為健全,這對產業界、經濟界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而且也會因此對當時的失業救濟作出一些貢獻。
這完全是由於當時為政者的經濟觀念有很大的錯誤所致。“不景氣是資本主義的病態,無法避免”,在這種想法之下去看經濟現象,因而不能積極解決問題,也是必然的,因此而讓每一家企業愛怎麼做就怎麼做,沒有能夠站在更遠的觀點上去正確地處理問題。
有這樣一個錯誤的經濟觀念,怎麼能產生促進繁榮的對策呢?鬆下先生認為不景氣這種現象,若是籌劃得很好的話,本來就不應有的,這也就是正確的經濟觀念,由此觀念看來,我們必須把經濟的政策從根本上去檢討。
生產,是不可過分加以限製的,必須盡量地去生產。當生產過剩的時候,則必須想辦法加以消費。因此就原則上來說,生產過剩的時候,並不需要加以限製,而是想法提高消費與生產配合,才是走向繁榮正確的途徑。
在第二次大戰結束之後,迅速恢複生產,是重建日本的一個途徑,因此采取了生產第一主義的政策,而消費則被限製,大家所提倡的是過刻苦耐勞、節儉的生活,這在當時可說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從正確的觀點看來,努力去複興生產固然沒錯,但是為此而極端地限製消費則是不當的。
由這樣的觀點看來,努力複興生產固然沒錯,但種種生產設備都遭受根本的破壞,因此在這個不幸的期間,或許消費是可以限製的,但是像這種事態,就等於天災,或者是大戰爭那樣,是屬於非常特殊,而且不正常的狀態,並不時常發生,因此以配合生產去限製消費,在經濟的原則上是不可能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