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由化的經營方式,突破區域性的限製和增加國際性競爭的能力。
對資本自由化,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立場和意見。可是為了國家整體的發展、國民的幸福,進而關係到世界繁榮的觀點來看,基本上,資本的自由化是件極重要的事項。也就是說自由化不僅有利於國家的利益,同時也與世界的繁榮與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追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自由不限於經濟界。在這個世界上,自由是有彈性的活動。在廣泛的被認識以後,才有創造、發展的可能。換句話說,處在自由之下,才可作真實、正確的競爭。這也是基於人類本性是追求繁榮與發展的原理。
金錢和時間人生兩種最沉重的負擔,最不幸的就是那些擁有這種東西太多,多得不知怎樣使用的人。
——[美]約翰遜
舉例來說,如果現在在日本的九州、四國、本州、北海道之間,限製資本的移動,那麼結果如何呢?假如,東京有一家公司,想在九州建立一座工廠,但是九州的經營者會以怕受到壓迫為借口,限製開設這個工廠。如此各企業和地域間的發展,也就受到很大的限製。而要突破這個限製,就唯有自由才能做到了。今日的日本企業能不受限製地急速發展,正是因為自由經營的活動所促成的。
對於自由化的體製,並不是十分完整和妥善的,所以政府應給予輔導。延期之年的自由化計劃,或許就是因為政府認為有予以指導的必要。自由化既是繁榮的主要條件,而且也是時勢所趨必須推行的事項,經過一定時間後,必須毅然決定如期實施,所以在一定期間內,各企業應培養國際性競爭的能力與實力。政府方麵,也要提出強而有力的援助和指導。並歡迎外國企業進入日本,同時促使企業之間的共存共榮,也使日本的企業能擴展到國外,並受到各國企業界的歡迎,而與世界各地的企業同享共存共榮的成果。
資金方麵也需要“水壩式的經營”來調節,必要時提出來用,不需要時蓄存起來,這樣不斷地調節,才能有安定的經營。
觀看日本,幾乎可說都沒有資金水庫可言,水庫都是空空的,就像久旱的農民祈求早降甘霖一樣,向銀行要求貨款,但銀行又會說他們的水庫存量不多,所以很難滿足企業的需求,企業為了增加資金,隻好將產品降價求售,完全忽視了適當的利潤。所以沒有資金水庫的經營,可以說並不是好現象。
講到戰前的情形,當時銀行是不輕易把錢貸放的,要經過嚴格的調查。或有不動產的抵押才能借貸,也就是非常注意安全性。這也是理所當然,因為當時常發生銀行擠兌事件。
所以銀行也很為難,如果經營稍微馬虎,或隨便借貸給不健全的企業,一傳出去,馬上會有擠兌的情形發生。所以要放款時,就謹慎再謹慎地調查。當時的銀行絕不超貸的,有了一億的存款,隻會貸放八千萬,其餘兩千萬當預備金寄存在銀行內,這是很堅實的經營法。
在那樣的時代,鬆下先生就考慮到從銀行多借一點錢,以自己的名義再寄存銀行。今日的銀行為了安全起見,常在貸款時或支票貼現時,要求三成款暫存銀行。當時是沒有這種規定的,因為不容易貸放所以也沒有這種必要,可是鬆下先生在當時就做了像現在積存銀行的事。他說:
“我準備做某某種事業,請貸放三百萬元給我。”
“哦,如果是這種情形那很好,我們樂意放款。”
“謝謝你,但這資金我不是一次使用,所以貸出之後暫時存在你們行裏,等公司需要時再領出來用。”
就這樣把資金存在銀行,這當然不是受銀行之托而存,而是他自動自發的。為何這樣做?因為要用錢時再臨時跑銀行去借貸,既費時又費力,何況如果那時請求貸放被拒,那事情不就變糟了?所以這樣做,隨時都可以領出來使用,就是事先多貸一點,又暫時存入銀行。
有人會說這樣做不是多花利息,那不是損失嗎?的確是如此,雖然是損失利息,但把它當做是為保存企業資金安全的保險費;鬆下先生一直這樣做,所以戰前他從來沒為資金的問題傷過腦筋。銀行方麵也認為是你自己自動要存款的,對銀行有利,何樂而不為?鬆下先生很早就用這種方法,這不就像是一種資金的水庫嗎。
沒有錢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錢過剩則倍加悲哀。
——[俄]列夫·托爾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