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紅色的絲絨盒(1 / 3)

沒有人,沒有任何生物能在永恒的天空下永遠活著。

最美的女人,最博學的人,

即使是聆聽過安拉聲音的穆罕默德,都將枯萎死去。

一切皆為短暫。

隻有天空,會在所有事物消失後仍然長存,

甚至包括苦難。

——巴爾蒂詩人保瓦·加哈爾,穆劄佛·阿裏的祖父

摩頓森想象著信使正快馬加鞭地往東南方前進,最高宗教委員會的最後裁決就在他的鞍囊中,瘦小的山馬從伊朗往阿富汗方向奔馳,繞過遍布地雷的舒馬裏平原,爬上興都庫什山脈的高山隘道,然後進入巴基斯坦。摩頓森又在心裏拖延著信使的行程,沿途布置上落石和雪崩,希望他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才把指令送到。因為萬一他帶來的是最壞的消息,摩頓森將永遠無法再進入巴基斯坦。

而事實上,放著裁決結果的紅色絲絨盒從庫姆寄到了伊斯蘭堡,然後搭乘巴基斯坦國際航空的波音737班機轉到斯卡都,最後送到巴基斯坦北部地區最高神職人員的手中公開宣讀。

最高宗教委員會在審理摩頓森的案件時,派遣了很多人員密訪這名美國人在巴基斯坦從事的各項工作。帕爾維說:“許多學校跟我報告說有陌生人到訪,詢問有關學校課程的事情。那些人想知道學校是不是鼓勵學生變成基督徒,或是鼓勵西方式的放蕩行為。”

“最後,一位伊朗的毛拉親自到我家拜訪,他直截了當地問:‘你有沒有見過這個美國人喝酒,或是引誘伊斯蘭女子?’我忠實地告訴他,我從來沒見過葛瑞格醫生喝酒,而且他是位已婚男士,非常尊重他的妻兒,絕不會和任何巴爾蒂女子有不當接觸。我也告訴他,歡迎他到我們任何一所學校去親自調查。如果他想立刻出發,我可以安排車輛並支付所有費用。結果他說,‘我已經看過你們的學校了。’非常客氣地謝過我就離開了。”

1998年4月的一個清晨,帕爾維出現在摩頓森下榻的印度飯店門口,告訴摩頓森他們兩人即將被召見。摩頓森把胡子刮幹淨,換上他五套土黃色夏瓦兒卡米茲中最幹淨的一套。

他們將要前往伊曼姆巴拉清真寺。除了鑲著擴音喇叭以便召集信徒的藍綠色尖塔之外,清真寺高大的土牆上沒有任何裝飾。

寺中人員帶著他們穿過院子,走進一處拱門。摩頓森撥開巧克力色的厚絲絨簾布,走進清真寺裏的聖所——從來沒有非穆斯林人士進去過的地方。為了表示尊敬,摩頓森進入聖所時特別先用右腳跨過門檻。

裏麵站著八位纏著黑頭巾的宗教委員會毛拉,氣勢威嚴。薩耶·穆罕默德·阿巴斯·瑞思維十分嚴肅地跟他們打了招呼。摩頓森已經準備好了接受最壞的消息,他和帕爾維一起坐上織著葡萄藤圖案的精美伊斯法汗地毯。薩耶·阿巴斯先招呼其他委員坐到地毯上,圍成一個圓圈,然後才坐下,將紅絲絨小盒子放在膝前的長羊毛絨上。

做完必要的儀式後,薩耶·阿巴斯把盒蓋兒掀開,拿出一卷纏著紅絲帶的羊皮卷軸,慢慢展開,開始宣讀摩頓森的未來。

“對貧苦人富有慈悲的閣下,神聖的《古蘭經》告訴我們,所有孩子都應該受教育,包括我們的女兒和姐妹。您高貴的工作遵循了伊斯蘭的最高原則,照顧貧窮人及病患。在神聖的《古蘭經》中,沒有律法禁止異教徒幫助我們的弟兄姐妹。因此,裁決的結論是,我們指示所有巴基斯坦的神職人員不得幹擾您的高貴用心,您擁有我們的允許、祝福和祈禱。”

薩耶·阿巴斯把卷軸卷好,放回紅絲絨盒裏,微笑著遞給摩頓森,然後伸出了手。

摩頓森和委員會的成員一一握手,腦子裏一片暈眩。“這是不是說……”他幾乎說不出話來,“法特瓦,是不是……”

“把小村莊的小心眼、小把戲都忘了吧。”帕爾維開心地說,“我們得到了伊朗‘穆夫提’(教法說明官)的祝福!現在什葉派的穆斯林再也不會幹擾我們的工作了,這是安拉所願。”

薩耶·阿巴斯要人送茶來。“我想跟您談另外一件事,一個小小的合作計劃。”辦完正事後,嚴肅的阿巴斯顯得輕鬆了許多。

那年春天,裁決結果在巴爾蒂斯坦地區迅速傳開,像高山冰川融化的雪水一樣無孔不入。摩頓森仍然在印度飯店大廳舉行固定的早餐會議,但參會的人與日俱增,最後隻得搬到樓上的宴會廳。會議成員也越來越混雜,從巴爾蒂斯坦幾百個偏遠村莊來的代表,都想請他幫忙開展新計劃,因為現在他有最高宗教委員會的同意作保證了。

摩頓森開始被迫在飯店的廚房裏用餐,隻有這樣他才能把煎蛋或是咖哩蔬菜吃完,不必隨時回應各式各樣的請願書,例如跟他申請貸款成立開礦公司,申請經費重建村裏清真寺,等等。

當時摩頓森還沒完全意識到,他的生命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他不再有時間跟每一個請他幫忙的人說話,時間完全不夠用,仿佛每天都短了五六個小時。他忙著篩選不斷湧入的各種申請。

影響力遍及巴基斯坦北部的薩耶·阿巴斯,對每個地區的需求有著敏銳的洞察。他告訴摩頓森,教育的確是克製貧窮的長遠之計,但巴爾蒂斯坦的孩子們還有更急迫的需要。比如在希格爾下遊河穀地區的春達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新生兒活不到一歲,罪魁禍首就是不良衛生環境和幹淨飲用水的缺乏。

摩頓森把這個新方向和他的任務結合起來。孩子們得先活著,長到足夠大的年齡,才能從學校獲得幫助。在阿巴斯的陪同下,摩頓森拜訪了春達村長哈吉·伊卜拉欣,他當場同意把村裏的男人們組織起來。鄰近四個村莊的居民們也主動參與進來,幾百名工人每天挖掘十個小時。隻花了一個星期,整個計劃就完成了——借由摩頓森供應的數千米水管,五個村莊的公用水龍頭都流出了幹淨的泉水。

“我十分尊敬阿巴斯,並且倚重他的遠見。”摩頓森說,“他是令人欽佩的宗教領袖,他把對人民的同情付諸實際行動,而不隻是空談。他沒有把自己埋在書堆裏,而是卷起袖子去做事,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因為他的努力,春達村的婦女再也不用長途跋涉去找幹淨水源了。一夜之間,一個兩千人口的地區,嬰兒死亡率立刻降低了一半。”

摩頓森離開美國之前,理事會已經通過了1998年春夏再建三所學校的提案。穆劄佛的村子哈爾德在優先之列。摩頓森在先前的拜訪中發現,穆劄佛衰老了很多,體力已不複當年,聽力也越來越差。像許多長年在嚴酷環境下靠勞力謀生的巴爾蒂人一樣,穆劄佛幾乎是一夜間就老了。

哈爾德位於青蔥的下胡歇艾河穀,什約克河與印度河交彙處的南岸。這是摩頓森在巴基斯坦見過的最完美的村莊。水從灌溉渠道涓涓流往河岸延伸出的一塊塊田地,道路兩旁的杏桃和桑葚組成美好的林蔭風景。

“哈爾德是我心目中的香格裏拉,是那種我想帶著一大摞書,把鞋子甩掉,在裏頭待上很久的地方。”摩頓森說。他當然沒有那種奢侈的閑暇。而對穆劄佛來說,登山生涯已經結束了,他想象著自己平靜的晚年會在果樹環繞的小房子裏度過,跟他的孩子、孩子的孩子在一起,遠離冰雪覆蓋的山峰。

摩頓森、帕爾維和瑪克瑪現在已經製訂出了一套完美的工作流程。在兩片杏桃林中間的空地上,他們隻花了三個月、一萬兩千多美元,就建起了一所有四間教室的堅固石造學校。穆劄佛的祖父保瓦·加哈爾是巴爾蒂斯坦地區知名的詩人,而穆劄佛成年後就一直從事向導工作,在村裏沒什麼特殊地位。但自從他為村裏帶來一所學校,大家對這位善良的老人有了更深一層的尊敬,每當穆劄佛挑著開采完的石頭到學校工地,或是抬屋梁時,年輕人都會主動替他分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