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善於抓機遇(1 / 3)

香港一家著名的雜誌曾經作過一次著名的調查。

調查的是曆屆中六合彩頭彩的人,十年跟蹤下來,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他們中大部分人的生活還不如從前。如果不是調查統計,我們定難相信這一結論。然而經它一番分析,就不難理解個中原由了。

讓我來做一些假想與推演,如果你突然中獎中了1000萬,一陣驚喜之後,你會做些什麼?

買一座大房子,換掉爛車,買輛靚車,辭去早就厭倦了的朝九晚五式的苦差事,帶上全家到國外去好好逛一逛,瘋狂購物……轉眼之間,就花掉了300萬。你也許己意識到不能坐吃山空,得做點投資才行。首選項目是投資股票,然而沒想到自己對股市太缺乏駕馭能力,幾年來,不但沒賺錢,一路下來,已經虧了200萬。

你會不甘心失敗,一定還會另謀他路。此時正遇朋友邀請你開一家酒樓,一切條件都不錯。於是,說幹就幹。紅火了一陣子之後,你又遇到了新的麻煩,因為管理不善,酒店每天都在虧損。眼見大勢不好,你轉手出售,結果,又虧了200萬。

隻剩下300萬元了,怎麼辦呢?此時,又一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來了,內地正改革開放。你終於找到了一個絕對會大賺錢的項目——到內地投資房地產。

因為項目眼看著賺錢,手頭有300萬。你會不會甘心隻做300萬的生意?不會!於是七拚八湊,左借右貸,終於湊足1000萬。這次時來運轉,旗開得勝,沒多久,項目一轉手,還本去息,哈哈,賺足了1000萬!外麵形勢依然一片大好,周圍的朋友也個個賺得盆滿缽滿。嗯,乘勝追擊,加大投資,繼續以小博大,幾番下來,項目越做越大,投資近億……

然而,你萬萬沒有想到是,房地產過熱,內地經濟必須盤整。一夜之間,“宏觀調控”之風吹遍大江南北,房地產泡沫也一夜之間隨之幻滅。近億元的投資被套牢,房子大量積壓,項目無法脫手,此時,合作夥伴紛紛撤資,銀行見勢不妙,也開始大力追還貸款。

接下來,慘不忍睹的景象會是什麼?拍賣資產,變賣家產還貸。但這些早已資不抵債了,等待你的命運將是什麼——破產。

錢,沒有了;豪華的房子、車子、舒適的生活也沒有了;倒背上了一大堆債。重新去打工?無濟於事,也適應不了……十年後,生活真的不如從前!

上述這一切,隻不過是眾多香港故事的一個縮影。然而它並非神話,不幸的是,這則故事,幾乎就像是在講述我自己在珠海創業的經曆一樣。所不同的是故事的開頭略有差異,我的原始資金來源不是中彩。1994年,我公司的房地產合作項目投資已達幾千萬。同樣的命運,一夜之間,我也像剛才那位中彩者一樣,轟然“倒下”。接下來的幾年,我開始走上大部分“破產者”都會經曆的艱難裏程……

如果說我的上一次成功是因為機遇很好、運氣不錯的話,那麼,這幾年的洗煉所孕育出的今天的成績,我的真實感受是:其中沒有任何運氣可言,一切都是決心、計劃、付出、拚搏、堅持,然後就是不懈的努力,努力,再努力。

運氣與機遇密切相關:把握並擁有機遇則是好運氣。而是否能把握和擁有機遇,取決於自身四個要素。即:運量;運勢;運時;運力。

生活中,人們常談到運氣。比如某人或升官,或發財,或做事一帆風順,或心想事成之時,人們就大發感慨,羨慕地說某人走運,運氣好。

運氣是一定社會中的個人或社會團體的運勢和走向。現實中的命運依賴於運氣與機遇的關係,特別是對機遇的把握和擁有。運氣與機遇密切相關:對機遇的把握和擁有就是好運;對機遇的錯失或被壞的境遇所困即為厄運。運氣與機遇也大有區別:運氣是個人或社會團體本身擁有的,是命運的內在根據;機遇是一定的社會賦予社會成員的境遇或機會,是社會環境和條件。每個人(或社會團體)在機遇麵前是平等的,機遇對每個人(或社會團體)是均等的。但各人(或社會團體)的運氣卻各不一樣。沒有與機遇相遇的運氣是“空運”;或雖與機遇相遇,但沒有把握住,並不擁有機遇的運氣是“假運”;隻有與機遇相遇,並把握住機遇的運氣才是“好運”。

機遇具有四大特性。一是周期性和必然性。周期的到來就是新一輪機遇的到來。二是時間性和階段性。俗話說,“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這就通俗地說明了機遇的時間性和階段性。就某一種機遇來講,不可能與時間並存,如果能與時間並存就不成其為機遇了。一種機遇隻能存在於某一時間、某一階段,在某一時間、某一階段前後都不複存在。三是方位性和地域性。機遇的歸屬隻能是局部的,而不可能是全方位的,或者說機遇局部歸屬是絕對的,全方位歸屬是相對的。比如說,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這個大發展機遇隻能在中國的960萬平方公裏國土上,而其他國家不可能直接享用這個機遇,隻能間接享用。再比如,我國在沿海地區建立了經濟特區,特區的一係列特殊政策隻能由特區直接享用,其他地區隻能間接享用。所以說,機遇具有明顯的方位性和區域性。四是原則性和情感性。機遇在何地“落戶”,歸屬於誰,並不是盲目的遊離碰撞,而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就是機遇的“落戶”原則。在這裏舉一個經濟發展的機遇。比如,一個外商來華投資辦企業,雙方經過洽談,簽訂了合同,並按合同辦事,雙方都得到了機遇,那麼這個合同就是機遇的原則。在同等原則下,哪個地方、哪個單位會做工作,使對方感到更親切、更周到、更熱情,那麼得到機遇的可能性就會更大。原則性和非原則性(情感)本來是一對矛盾,但在這裏充分體現了矛盾的對立統一,即統一於機遇的“落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