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氣與機遇能不能相遇,相遇了又能不能把握住,這要取決於某個人或社會團體的四個方麵的要素。一是運量。即運氣的容量大小。運量是一個相對恒數,是運氣的基本要素。運量在一定條件下,大小雖然會發生變化,但變化幅度是極其有限的。一般來說,運量大的變化幅度相對大一些,運量小的變化幅度相對小一些。運量的大小是由先天和後天兩部分組成的,兩部分的比例則因人而異。先天運量,就個人而言,由體質、智力等方麵決定;就社會團體而言,是由代表先進還是落後的生產關係等方麵決定。後天運量,就個人而言,則由是否勤奮努力等方麵決定;就社會團體而言,是由施政或開展工作的方法策略等方麵決定。就單個的人而言,一個健康壯實的孩子,其先天運量就比較大,而一個嚴重殘疾,弱智兒童的先天運量就少一些,但隻要後天給予一些條件,加上本人奮發圖強,也會增加一些運量,命運會好一些。就社會團體而言,一個新興的符合社會曆史潮流的階級或個人,其運量就較大些,而一個沒落的朝代或階級其運量自然就要小些,當運量已滿後,就無法改變其根本命運,俗話說“氣數已盡”,皆指其意。二是運勢。即運氣之走勢。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規律可循的。人的一生也是有規律的,其中人生的活動是周期性活動,是人生規律的重要內容。人的周期性活動的人生軌跡,形成了若幹波峰和波穀。運勢則是運氣在人生規律周期性的波浪式運行趨勢處於周峰(波峰),則呈上升趨勢,處於周穀(波穀)則呈下降趨勢,上升趨勢則運勢強,下降趨勢則運勢弱。三是運時。即運氣把握機遇的時機。前麵說過,人生規律之一,是工作、學習、生活的周期性,人生運行軌跡的波浪式。因此,不同時段,對機遇的把握度自然也就不同。四是運力。即推動運氣運行的動力。運力由自力和他力兩方麵構成。自力就是主體自身具備的素質和條件(包括先天和後天的)。他力就是社會的相助力,即主體所處的環境於已有利的方麵和被社會的認可度。
上述四個方麵的要素,運量是基礎,運勢是軌跡,運時是運氣與機遇相遇的機會,運力是抓住機遇的動力。
由此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好運氣不能靠“碰”。機遇青睞有準備的頭腦,機遇屬於有準備的人,好運氣屬於運氣的四個要素都較充分具備的人。因此,要想得到好運氣,必須按科學規律辦事,增大先天運量,勤奮努力增大後天運量。同時我們在工作、生活中要善於思考,勤於思考,不斷探索掌握自身的周期規律,把握好周期的每一階段和轉折點,弄清周峰和周穀期,掌握運勢和運時,避免盲目性,增強預見性和主動性。嚴格要求自己,在改造世界觀上下功夫,刻苦學習,勤奮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力,改造環境,適應環境,創造條件增強他力,以此不斷增大自身的運力。
運氣與機遇相遇,並且能把握好,是不容易的。《妙法蓮華經·妙莊嚴本事品》寫道:“佛難得值(難得相遇),如優曇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優曇缽羅花,是祥瑞靈異的天上之花,極為難見。一眼之龜巧值浮木之孔,就是說海上漂浮的木頭,僅有一個小孔,漫遊於海中的特殊烏龜,隻在腹部有一隻眼睛,那隻特別的眼睛要恰好對準浮木僅有的小孔,是何等難實現的事情啊。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佛法是極為難遇的。其實好運氣何嚐不是如此呢?所以當好運氣降臨之時,勸君一定要倍加珍惜,好好把握,奮發努力,切莫讓她擦肩而過,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人生有什麼意義?許多人都想不明白,人生短短幾十年,大家活在世上追名逐利,但到最後仍然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
如果說人生的價值要以物質價值來衡量的話,那麼有了充裕物質的人生為什麼仍然是不快樂的?物質要充足到何種程度才算是實現了人生的意義?對於金錢,富人想更富有,窮人也希望變得富有,窮人隻是相對於當時社會的富人而言的。人的一輩子都在為金錢而奔走,可見人永遠不會有對金錢感到滿足的時候。
歸根結底,物質財富隻是人生的常態,人們首先是為了生存才去掙錢,還原到原始,就更會明白物質財富並不是人生的本質。
有什麼東西和人在死的時候和死了之後也能夠伴隨嗎?顯然是沒有這樣的東西,人隻是個軀殼,人的存在依靠軀殼。將軀殼與人生的意義相分離,就容易看到人生的價值,人的存在在於精神,如果是物質,為什麼人死的時候,剩下的軀殼“一文不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