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善於抓機遇(3 / 3)

相對於物質的實在,人生的意義在於精神的抽象,精神存在於人生的活動當中。行為是精神的體現,一切行為都受意識的指導。精神和行為可以歸納為奮鬥,精神有了奮鬥才會更好展現,行為是奮鬥的具體行動。所以,暫時看來人生的本質是奮鬥,聊以自我安慰。

嬰兒來到人世上的第一聲是哭泣。這一聲哭泣,告訴人們等待他(她)的不是享受,而是奮鬥。

嬰兒呱呱墜地來到人世上的第一件事是哭泣,哭得很傷心,哭得連小肚皮都抽動了,那哭勁是夠大的。大概從這個時候起,人便要進入勞累、辛苦、奔波、奮鬥的旅程了。這就是說,人要艱苦奮鬥一生。有人說,站著的菩薩站一生,坐著的菩薩坐一生,這隻能是指泥塑的菩薩,不能用來說明人的一生。世上隻有人享受一時、快活一時,而絕沒有人不經過努力而享受一生、快活一生的。《聖經》裏麵說上帝安排亞當夏娃倆到伊甸園去,說那裏要吃的有吃的,要喝的有喝的,不勞動創造,什麼都有。然而那隻能是世外的伊甸園,姑且當做傳說,聽聽而已。

生活的哲學告訴我們,勞動創造財富。農民種田產糧食;工人做工生產工業品;知識分子動腦子出科研成果。沒有不花氣力而從天上掉下餡餅、從地上冒出饅頭的。因此,沒有的通過努力可以有;貧窮的通過拚搏可以變富;落後的通過奮鬥可以成為先進;愚笨的通過刻苦可以變成聰明;無知的通過苦學可以成為博學;不幸的通過挑戰可以贏來希望……所以,“勤勉乃好運之母”(西班牙·塞萬提斯語)、“奮鬥是萬物之父”(陶行知語)。奮鬥便陽光普照,會有溫暖、會有光明、會有幸福、會有前途。古今中外,凡對人類有所作為有所奉獻的,無一不是腳踏實地艱苦攀登的結果。腳踏實地就是奮鬥,艱苦攀登就是奮鬥。

奮鬥和誌向是連在一起的。有誌向的奮鬥是智者,是有頭腦的人。孟子說:“人若無誌,與禽獸同類。”至少可以說,沒有誌向,是盲眼人是愚蠢人。沒有誌向的流汗是白流汗,是瞎子點燈白費蠟。誌向要符合實際,目標要定得準確,經過奮鬥可以達到,如同頭上掛著個蘋果,踮踮腳尖可以摘到,如同長頸鹿吃樹葉,用力伸伸頸能吃到,不然會使人灰心喪氣消沉下去。關於這一點,朱光潛說得好:“誌氣太大,理想過多,事實迎不上來,結果自然是失望煩悶。”那麼誌氣太小呢?也不行,“誌氣太小,因循守舊,麻木消沉,結果就必至於墮落”。誌向是頭,奮鬥是翅,誌向昂首向天,翅翼便勃然奮飛,其結果,必然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奮鬥吧,朋友,如果你把奮鬥遊刃有餘地掌握在自己的命運之中,你定會成為命運的主人、生活的強者。

一個人要取得事業的成功,最基本的經驗有四條,一是工作有方,二是群眾擁護,三是同事支持,四是領導信任。這四條猶如捆綁式火箭,一條也不能少。

每個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人,都可以從不同角度總結出經驗。在個人具有良好條件的前提下,最基本的經驗有四條。一是工作要有章法,要善於把一項龐大複雜的工作根據輕重緩急的順序,分解成為一個個具體的任務,再一步步地實施;二是要取得群眾擁護,讓大家共同來參與,遠大的目標才可能實現;三是同事的支持,外部環境寬鬆和諧,事業的發展才能事半功倍;四是領導的信任,一項宏偉事業的實施必須要有上級的鼎力支持。在這四個方麵中,工作有章法是基礎,群眾擁護是關鍵,同事支持是保證,領導信任是前提,四者缺一不可。

工作上有章法體現的是個人的才幹;群眾擁護主要取決於事業的出發點是否能為大家謀利益,這體現的是個人的思想品質;同事支持體現的是個人的社交和協調能力;而領導信任則是表明領導對其綜合能力和品質的一種承認和讚賞。這些能力和品質的得來,需要在實踐中長期磨煉;而這些能力和品質為大家所承認和尊重,也需要大家在長期實踐中發現和認同。

不懈地努力,是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機遇來臨之前,通過努力創造條件,努力大幹。離開了努力,一切都隻是水中月、鏡中花。許多年輕人胸懷大誌,卻總是感歎懷才不遇,感歎英雄無用武之地,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總是在消極地等待,而不肯在艱苦的工作中去磨煉自己表現自己,總想讓環境來遷就他,而不肯付出勞動來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機遇的到來有偶然成分,但機遇的選擇卻有其必然原因,在廣闊的社會舞台上,千裏馬是賽出來的,而不是相出來的。不付出努力,就不會成為機遇的寵兒。

事業成功如同捆綁式火箭上天,四要素就是火箭體,個人努力如同燃料推進劑,作好了這些準備,就如同火箭點著了火,升空之後火箭就會向著預定的目標前進,成功也就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