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8章 靠眾人(8)(2 / 2)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成大器者往往能權衡利弊,絕不會因小而失大。人緣的好壞,差別往往就在忍與不忍之間。那麼,在人際交往中如何才能做到寬容,做到“忍”呢?

1.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能“忍”首先是一個思想修養的問題。能“忍”的人通常是為人豁達、待人寬厚、品德高尚、有遠大理想的人。他們不會過多計較私利、個人麵子,遇事能更多地著眼大局,著眼團結。由於有這樣的思想基礎,所以對小是小非能忍讓,表現出大度胸懷、寬容態度和堅韌品格。

2.要做駕馭自己情緒的主人

“忍”是對自我感情的約束、抑製,是一種理智的行為。“忍”者需要有很強的自控能力,尤其是要善於製怒。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忍”的過程即是意誌力發揮作用的過程,能不能“忍”,關鍵看自己意誌力的強弱。

給眾人展現自我的機會

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隻要能很好地掌握他們的特點,把他們放到最能發揮其作用的位置上,你的公司就會變成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團結一致的公司。

有個木匠,家裏任何做木工活的工具都沒有,就連床腳壞了也不動手去修理。左鄰右舍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無才之人,空有一個木匠的虛名。可是到了後來,這位木匠應聘為國王的建築師,負責營造一座大型宮殿,所有的匠人都聽他的指揮,工作進展得井井有條,而且效率高、質量好。待到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展現在人們麵前時,人們才如夢方醒。

被他們瞧不起的窮木匠之所以連自家的床腳都不修理一下,乃是真人不露相,不想用牛刀殺雞,其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許多情況下,有的人就是這麼不顯山不露水,所以也就最易被人視為無用之人。因此,對某一個人過早地或輕易地下結論是不可取的。

有些老板總是抱怨公司裏能人太少,他恨不得想使自己的部下變成能殺能闖的“猛將”。

不用說,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如果公司裏的每一個人都是精英薈萃,技藝超群,老板的命令就沒有威力啦!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隻要能很好地掌握他們的特點,把他們放到最能發揮其作用的位置上,你的公司就會變成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團結一致的公司。

在現代社會裏,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做老板或做其他管理人員,也需要“抓大放小”,給你的下屬以充分發展的空間。這是衡量一個老板、一個領導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

一看到“事必躬親”,許多人肯定想到的是《三國演義》中那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軍師諸葛亮。這個為了幫助劉備以及劉備的兒子恢複漢室的丞相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為了使搖搖欲墜的蜀政權不至於很快滅亡,可以說做到了“事必躬親”。可惜的是,諸葛亮的本事再大,也沒有能夠挽狂瀾於既倒,使漢室中興,最後隻好抱病死在了五丈原。不過,諸葛亮與其說是病死的,倒不如說是累死的,他就是讓“事必躬親”活活地累死了。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聰明了一世,也糊塗了一世。他的聰明我們皆已熟知,而他的糊塗就在於太相信自己,而沒有將別人也可以做的事情讓別人去做,沒有充分“放權”。因為你諸葛亮的能耐再大,也不可能將所有的事情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