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頸部異物損傷(1 / 3)

第一節簡介

一、頸部異物損傷發病情況

(一)臨床資料

1.年齡、姓別多發生於男性青壯年人,男女之比約為3:1。在一組26例頜麵頸部異物病人中,男19例,占73.1%;女7例。11~20歲9例,21歲以上15例。在一組12例頸部金屬異物中,男9例,女3例;年齡13~58歲。

2.發病率據喬玉珠等介紹,在一組120例頜麵頸部異物中,位於頸部異物26例,占22.2%。在一組48例頸部外傷中,頸部異物傷4例,占8.3%。

(二)病因及損傷機理

1.病因戰時頸部異物傷多見於戰場槍彈或爆炸彈片致傷並殘留。平時在工礦爆炸事件中,金屬破片、碎石片、碎骨片、木片等,均可損傷並殘留頸部。戳傷多見於墜落、車禍、坍塌等時,被木條等銳物戳傷並殘留。另外,平時誤吞骨頭、魚剌、果核、矽膠、筆心等致傷並殘留咽喉部,並損傷周圍組織,並發頸部異物損傷。

在上組26例頸部異物中,槍傷23例,箭傷1例,跌傷2例。

2.異物種類多見於磁性金屬異物和非磁性金屬異物。在上組26例中,磁性金屬9例,非磁性金屬16例,木質1例。異物數量,最少1顆,最多19顆。

在上組120例頜麵頸部異物中,異物種類如:

3.異物部位頜麵頸部異物多位於頜前、腮腺、頜下、顳下;頸部多位於上、下頸部軟組織內,有的可深達頸動脈、頸椎、顱底以及頸段食管等處。

4.異物停留時間在上述3組共194例頜麵頸部異物中,異物停留時間從1小時到數月不等。

二、頸部異物損傷臨床特征及診斷

(一)臨床表現

1.局部腫痛創傷異物殘留後,局部創口溢血、腫痛等;嚴重者伴張口困難等功能障礙。傷口感染後,流膿性分泌物,若經久不愈,竇道形成或出現全身中毒症狀等。

2.大出血多因異物直接損傷頸部大血管,以致大出血,如不及時處理,可出現休克,危及生命。

3.呼吸困難異物損傷出血,血腫壓迫、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致死。

4.吞咽困難咽後壁異物損傷、血腫形成壓迫會厭,可致吞咽困難。或因異物損傷頸部神經,加重吞咽困難。

5.精神負擔異物傷不但出現以上功能障礙,而且頜麵頸部異物傷後,經久不愈、流膿、竇道形成等,影響功能及麵容,病人精神負擔沉重。

(二)診斷

1.創傷病史包括創傷當時情況、局部表現及症狀體征,及其觸摸等方法。

2.X線攝片或透視為首選,尤其是盲管傷需攝X線片,可作定位診斷。透視下觀察異物如有波動,提示異物靠近大血管,摘除時應慎重。

3.CT掃描尤其對不顯影的非金屬異物(木質、草質、玻璃等),應首選CT檢查。

4.MRI檢查對CT難以發現的細小異物,應作MRI檢查;尤其是木質異物應首選。

5.特殊部位檢查對一些特殊部位異物需作吞鋇、強光照射、磁性定位或造影等檢查。

三、頸部異物損傷治療

(一)治療原則

1.頸部異物應取出不論是金屬異物或非金屬異物,存留頸部均有排異反應;尤其位於大血旁的大異物,隨時都會損傷大血管,引起大出血可能,原則上應采用手術方法取出。取異物時,應避免強行牽拉,以防止二次損傷。

2.頸部異物暫不取出無臨床症狀、位於頸部深處小異物;或位於大血管、神經旁、強行取出危險性大者,應權衡利弊,可暫不取出。

3.合並感染異物合並急性感染化膿者,應先行切開引流,抗生素治療後再取出異物。

4.可不取出對異物小,位於非重要組織器官旁,況且手術難以尋到異物,摘除手術困難和危險;患者又無自覺症狀,可不取出,嚴密觀察,定期複查。

(二)手術方法

1.切口選擇表淺異物且傷口未閉,局麻後從傷口內伸入止血鉗或刮匙,將異物夾出或刮出。如果傷口閉合,可在皮膚上摸準異物,定位後兩手指固定之;於異物深部注入麻藥,刀尖挑開皮膚並伸入止血鉗取出異物。槍彈異物形成竇道未閉鎖,多能通過竇道取出。鉛彈異物不太深,亦可從原竇道取出,但鉛彈移位後手術容易失敗。

2.取出方法頸部異物應常規行X線正側位攝片,B超、CT、MRI等確定異物與肌肉、大血管的關係後,根據異物不同位置,采取不同手術方法取出。

(1)胸鎖乳突肌深麵異物:胸鎖乳突肌深麵,位於大血管附近異物,應切開胸鎖乳突肌前緣。切口要大,逐層分離頸筋膜後,牽開該肌,以便尋找異物;以避免損傷重要的血管及神經。在透視下很容易地找到異物並順利取出。

(2)急救準備:頸部異物傷容易傷及大血管,若已出血或組織內血腫,應考慮大血管受損傷,立即進行緊急處理。少數大血管異物傷的患者無出血或大血腫,容易忽略,手術時更應小心。

(3)保護重要血管及神經:在取頸部深層異物時,不管有無血腫存在,都應謹慎從事,切口要大,視野及解剖要清楚。先找出重要的血管及神經並加以保護,以防術中出現難以控製的大出血。

(4)異物有波動:切開取出前應暫時阻斷該處上、下端血管血流,然後取出。

(5)頸段氣管、食管異物可在內窺鏡下取出。

(三)頸部異物傷並發症防治

劉曉明在“麵頸部異物47例臨床分析”中,出現各種並發症20例,占42.6%。

1.常見並發症

2.並發症處理關鍵在於預防。一旦出現並發症,多為嚴重和危險,必須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急診處理措施:

(1)術前準備:麵頸部深在異物並發症,不可急於盲目摘除。應準確定位,充分了解異物的性質、大小、形狀、位置、與周圍組織的解剖關係;針對異物造成的並發症和其他損傷,準備充足血量,完善麻醉和良好照明等前提下,方可行清創手術,並盡可能摘除異物。

(2)清創止血:對異物大,邊緣銳利,鄰近重要神經、血管等重要器官,因壓迫、感染、頸部活動等導致大出血者,首先必須立即采取清創止血等搶救措施,然後取出異物。

(3)異物處理:因並發症進行手術清創處理時,如果發現小異物位置深,散在,估計不可能引起周圍組織器官損傷、壞死等並發症者,可暫不取。

第二節頭-頸部異物損傷

一、頭-頸部異物損傷發病情況

(一)臨床資料

1.年齡、性別據統計,頭-頸部異物多發生於男性青壯年人。在一組14例頭頸部異物中,男11例,占78.6%;女3例;年齡5~42歲,平均20歲。

2.發病率在上組14例頭頸部異物中,頸部異物隻一例。而在頜麵頸部異物中,頸部異物發生率較高,約19.2%。

(二)病因及致傷機理

1.異物種類平時多見於汽槍子彈、彈片和玻璃碎片等。在上組14例頭頸部異物中,汽槍子彈12例,彈片1例,玻璃碎片1例。

2.異物位置在上組14例中,異物分別位於眶內、鼻旁、顴部、頸動脈鞘旁、上頜竇前壁、後組篩竇顱底部、麵頰部等。

3.異物停留時間在上組14例中,手術距受傷時間1~7天。

二、頭-頸部異物損傷臨床特征及診斷

(一)病情特點

1.小型異物多頭頸部多為小型異物,傷口小,彈道深淺不一,最深的病例子彈從鼻根部皮膚穿人,透過骨質到達後組篩竇顱底部,彈道深,創口小,常常給手術帶來困難。

2.異物移位頭頸部多為小型異物,尤其是頸部異物,容易隨頸部活動而移位。

3.深部異物危害性大頭頸部血管與神經極為豐富,在深入鈍性分離過程中容易傷及。異物區接近食道與氣道時,要顧及病人的呼吸道通暢和飲食,必要時行氣管切開並給予鼻飼飲食。

(二)臨床表現

1.局部腫痛頭、頸部創傷異物殘留後,局部創口溢血、腫痛等;嚴重者伴張口困難等功能障礙。傷口感染後,流膿性分泌物,若經久不愈,竇道形成或出現全身中毒症狀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