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四肢及骨關節異物損傷(一)(1 / 3)

第一節四肢異物損傷

一、四肢異物損傷發病情況

(一)臨床資料

1.年齡、性別

(1)程翔等報告:一組14例四肢異物中,男11例,占78.6%;女3例;年齡12~35歲。

(2)劉宏建等報告:一組11例四肢金屬異物中,男9例,女2例;年齡最小者3歲,最大者42歲。

(3)李德甫報告:一組39例四肢軟組織異物中,男27例,女12例。年齡3~63歲,平均31歲。在一組10例足底非金屬異物中,均為男性,年齡20~45歲,均為紮傷。

2.發病率及死亡率

(1)黃誌強等報告:一組167例全身金屬異物中,位於四肢的金屬異物126例,占75.4%;位於頭頸部9例,軀幹30例,多處傷13例,合並內髒損傷16例。

(2)桑井貴等介紹:在一組286例(611塊)體內金屬異物中,異物存留部位以四肢多見,上臂40塊,前臂96塊,大腿134塊,小腿214塊,髖關節周圍17塊,肩部11塊,膝關節16塊,占86.4%。關於骨內異物死亡率,未發現專門報告。

(二)病因及致傷機理

1.病因少量四肢異物源於生活傷,大量異物源於創傷。

(1)在上組14例四肢異物中,均為外侵異物。最多為7枚小鋼針;合並尺、腓總神經症狀者各1例;臀、膝異物者均已在外院反複2次取除未成而來。

(2)在上組11例四肢金屬異物中,獵槍和汽槍子彈意外射入5例,工作不慎刺入2例,跌倒刺入2例,注射折針2例。

2.異物種類在四肢異物種類有鋼針、鋼珠彈、鉛彈、子彈片、刀尖片、鐵渣片、玻璃渣、鋼針等。在上組39例四肢軟組織異物中,異物的種類有:斷針(釘)、玻璃、鐵屑、木、竹、魚骨刺、火槍鐵砂、搪瓷片,匕首尖,汽槍子彈等。

3.異物部位在上組14例四肢異物中,異物位於肘關節、手指骨和臀、腕、膝關節和前臂等。在上組39例四肢軟組織異物中,異物分布的部位以手部最多,次為足部,其它依次為臀部,小腿,前臂,大腿和上臂等。最淺的異物位於真皮層,最深的骨骼關節。

4.異物殘留時間在上組14例四肢異物中,病程最長為侵入後3周。在上組10例足底非金屬異物中,病程2~14個月,平均8個月。

二、四肢異物損傷臨床特征及診斷

(一)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與異物性質、種類、形狀及其部位深淺有關。

1.主要症狀四肢新鮮異物傷,局部表現為腫脹、疼痛、創口出血;如合並感染可出現紅腫、溢膿、發熱等。

2.主要體征除以上表現外,若異物損傷神經,可出現周圍神經損傷相應表現,例肢體麻木、感覺運動障礙、功能喪失及肌肉萎縮等。

(二)診斷

1.異物損傷史四肢異物均有外傷史,有異物入口而無出口,受損神經支配的感覺或運動區域全部或部分功能喪失。部分患者有灼性神經痛或感覺過敏。

2.X線、CT或B超檢查X線攝片可發現異物,但木質和玻璃等在X線下不顯影。可作CT或B超定位。徐慧等介紹,用B超對手掌異物進行定位診斷。因B超不受異物物理性質限製,易於三維定位和判斷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係;特別對淺表組織異物尤為方便、直觀。1例手外傷後清創縫合,未能發現和取出異物;在B超引導下穿刺定位後,手術取出異物。

3.四肢軟組織異物定位

(1)詢問病史:了解受傷時暴力的性質、大小、方向和作用部位。異物的種類、形態和大小及病人疼痛的部位,作為異物定位的參考。

(2)觀察創口的形態:術前仔細觀察創口的形態、大小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初步判斷異物可能進入的深度和部位。

(3)壓痛點定位:肢體內較淺表的異物被觸壓時,一般都有疼痛感,個別有麻木或酸沉感。采用輕、中、重逐漸遞增力度且向不同方向觸壓的手法,耐心尋找壓痛點並注意壓痛方向,多可明確異物所在的方位。異物最敏感的壓痛點,往往就是異物距體表最近的部位,可考慮選擇此處作手術切口。

(4)X線片異物定位:當投照條件選擇適當時,包括玻璃在內的絕大多數異物都可在X線片上顯影。因此,利用X線片為異物定位,可視為術前必需的準備工作。手、足部的異物一般可拍攝正、側位X線片,根據異物與骨骼及體表的位置關係即可明確定位。或取2根等長的金屬針,擺成相互垂直的“T”形,使兩針的交點與標記點吻合,用膠布固定後,拍患肢的“T”形針的正位及切線位X線片(參閱第一章第四節)。

(5)軟組織異物定位器:(參閱第十九章第七節)。

三、四肢異物損傷處理

(一)處理原則

1.切忌作大切口盲目探查四肢及臀部肌肉組織豐富,每次肌纖維收縮均可使異物尤其是金屬異物改變位置。四肢尚有重要血管、神經分布;大量金屬異物射入肢體後,肢體明顯腫脹,更難找到異物。因此,在未拍片定位前,切忌采用大切口盲目探查,以免損傷四肢重要血管、神經。

2.一次性取盡異物四肢異物均應一次性取盡。止血徹底、充分顯露後,用磁化眼科剪梳發樣順組織走向搜索,是取鐵性小異物的良好方法。術後攝片複查防遺漏。

3.解除神經、血管症狀取異物主要目的是解除神經、血管症狀。

4.骨、關節腔內異物關節腔內不能殘留異物。骨內異物盡量設法取出,並作骨折的處理準備,術前攝片定位,點狀觸痛法定切口。

(二)處理方法

1.術前準備創麵簡易包紮、止血後,攝片定位並確定異物數目;明確是否探查神經血管。術前用點狀觸痛法定手術切口,臀部深處異物在透視下用2枚細腰穿針頭交叉定位後進入手術室,采用手外小器械,眼科剪,並消毒一塊磁鐵作磁化之用。

2.切口選擇麻醉後上肢體止血帶,根據異物在相應體表皮膚上的標誌,作孤形大切口。逐層分離,鉗夾止血,少打線結,勿用電刀,以免混肴小異物。

3.取異物一般方法

(1)點式鉗取法取異物:在X線閉路電視監控下,采用點式鉗取法取異物,成功率極高。麻醉後,使患肢與X線閉路電視球管相互垂直,作好體表定位標誌;於相當於異物體表投影處切開皮膚約lcm。用閉合彎血管鉗沿切口慢慢插入,注意勿損傷重要血管、神經;並使鉗尖部與射線方向一致。當鉗到達金屬異物位置時,可見異物隨鉗移動,且能明顯體會到金屬摩擦感;張開鉗口,緊夾異物,調整異物長軸成順向,往外小心提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