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突然出現陣咳,喘憋,發育障礙應考慮異物。
(4)對疑似異物應胸透和胸片檢查。異物所致肺部體征變化較快,支氣管異物常伴肺不張或肺氣腫,對持久性肺不張或肺氣腫應考慮異物。
(5)對可疑異物者應及時做支氣管檢查取出異物。在無搶救條件的現場或送往醫院途中采取倒立胸外拍擊法,簡便易行,異物有時能很快排出。支氣管異物可遊移,隨時可造成變位性窒息甚至猝死。因此在檢查或治療過程中應盡量避免使患兒掙紮哭鬧,以防異物遊離造成呼吸心跳驟停。
三、誤診誤治異物治療
(一)治療原則
1.急救和複蘇漏診誤治小兒呼吸道異物,隨著體位改變,可突發異物脫落,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應及時進行搶救和複蘇。
2.盡快取出異物漏診誤治異物一旦發現,應盡快取出。尤其是呼吸道、咽喉部、眼內等處異物,應盡快取出。
3.處理方法得當要根據漏診誤治異物不同部位的組織、器官損傷程度、異物深淺、手術難度等具體情況,采取適當的異物取出方法。
4.術後處理應根據漏診誤治異物不同部位取出術後的需要,嚴格術後處理各項常規。例如術後衝洗、充分引流以及抗生素的應用等。
(二)治療方法
1.麻醉要根據漏診誤治異物不同部位,采用粘膜表麵麻醉、靜脈複合麻醉或插管全麻等方法。麻醉的成敗及效果,直接關係到手術能否成功。據介紹,兒童呼吸道異物用靜脈複合麻醉(肌注氯胺酮,靜滴羥基丁酸鈉)手術成功率達99.6%。必要時用肌肉鬆弛劑鬆弛聲門,易於取出異物。
2.異物取出法
(1)呼吸道異物:一般植物性異物,使用普通異物鉗均能取出。但對圓珠筆帽、輻條帽、鋼珠、螺絲釘等一些特殊性異物,用傳統鉗夾法十分困難。可用改進的凝鉤法、磁鐵吸取法、反張鉗法、螺旋凝固法等,取出一些特殊性異物,使開胸病例大大減少。同時防止異物通過聲門時滑脫而引起變位性窒息,甚至死亡。有些異物可通過纖支鏡取出。
(2)消化道異物:多數可通過腔鏡取出,少數需手術取出。
(3)五官異物:眼內金屬異物常用磁鐵吸出法吸出異物,少數需手術切開取出。耳、鼻腔異物多數可直接鉗夾取出。
(4)泌尿生殖道異物:有腔鏡取出、直接鉗夾取出以及手術切開取出方法。
(三)並發症防治
各部位漏診誤治異物,均有一些程度不同的並發症。
1.常見並發症呼吸道漏診誤治異物,可引起肺不張、肺氣腫、阻塞性肺炎、支氣管擴張、肺膿腫等並發症;嚴重者將危及生命。喉頭水腫、縱隔氣腫、氣胸等,可並發嚴重酸中毒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2.防治措施應根據不同部位組織、器官漏診誤治異物所致的不同並發症,采取相應的針對性處理措施。
第十節異物損傷並發感染
異物侵入人體後,不但直接損害機體,而且容易並發感染。一旦感染後危害性更大,因在處理上有其特殊性,故亦將其列入特殊性異物加以闡述。
一、異物損傷並發感染發病情況
(一)一般臨床資料
1.年齡、性別在一組3386例塵肺異物並結核病患者中,發生獲得性支氣管—肺感染430例,均為男性;年齡60~81歲;平均66.3歲,住院時間10天~26個月。在另一組2000例隆鼻中,術後並發感染25例,其中男1例,女24例;年齡19~37歲。
2.發病率異物本身所附帶的病原微生物,以靜脈穿剌置管異物感染為多見,其次為眼內異物、隆鼻及骨折術後感染。
(1)靜脈穿剌置管感染率:實踐證明高齡、靜脈置管時間過長、免疫功能低下及輸高營養液患者的導管感染發生率高。
①國外發病率:據統計,美國靜脈置管感染發生率為2%~4%。每年醫院內有20萬人次發生血液性感染(BSIS),1980年~1989年上升了70%~279%。美國國家院內感染監測係統(NNIS)對一些醫院ICU進行監測發現,與中心靜脈導管(CVC)留置有關的BSIS發生率為0.20%~0.21%。
②國內發病率:在一組502例靜脈穿剌置管病人中,發生導管感染67例,發生率13.3%。一般發生導管感染率為10%~20%;ICU病房>25%。導管感染發生率與置管部位有關,繼發感染率最高為股靜脈置管,其次為頸內、外靜脈和掌背靜脈。感染的危險因素與靜脈類型、導管材料、留置時間、進針方式等密切相關。有報道,無隧道中心靜脈留置占感染的90%左右。應用聚乙烯導管其血栓性靜脈炎發生率為70%,矽膠導管為20%。
(2)氣管異物感染率:何江等報告:在一組85例氣管異物中,合並感染(支氣管肺炎59例、肺炎並肺不張6例、滲出性胸膜炎1例),並發感染率為72.9%。
(3)隆鼻術後感染率:在上組2000例隆鼻中,術後並發感染25例,發病率為1.25%。
(4)骨折內固定術後並發感染:據王映鬆等報告,在一組1600例骨折用各種鋼板行內固定中病人中,並發感染98例,占6.12%。
(5)隆乳術後並發感染:據國外資料介紹,假體隆乳術後並發感染率為1%~4%。
(6)眼內異物並發感:據史翔宇報告,眼內異物合並眼內炎的發生率為29%~13.3%;Boldt報道農村的發生率高達26.0%。眼內異物傷時,異物本身所附帶的病原微生物就可引起感染。
3.死亡率據統計,美國靜脈置管感染致死率為10%~20%。國內劉詩義等報告一組506例中心靜脈置管,26例病人發生了並發症,發生率5.1%。頑固性感染1例,穿刺部位感染3例,感染率0.79%。術後6小時死亡1例,死亡率0.19%。
(二)病因及發病機製
大多數異物可引起人體的排斥反應和/或感染等並發症。由於異物進入組織時,外界的病原微生物也通過創道進入人體。病原體的增殖和壞死,會引起局部組織腫脹,刺激人體組織產生粘連和形成疤痕,造成術中組織粘連、層次不清、滲血多。
1.病因易引起感染異物,多見於戰傷槍彈、彈片等金屬異物,醫源性異物,植物性異物等殘留後繼發感染。
(1)金屬異物:據報告,純銅異物可引起急性無菌性化膿。其他金屬異物容易導致體內繼發感染。現代槍彈金屬投射物,即使在高速飛行和空氣摩擦產生高溫,亦不能殺死細菌。實際上,高速投射物擊中機體後形成瞬時空腔,不僅對周圍組織造成損傷,而且空腔內負壓將周圍中的汙染物、細菌等吸入體內,引起繼發性感染。
(2)非金屬異物:據統計,非金屬異物感染率亦相當高。
①羅池華報告:在一組口腔頜麵部非金屬異物30例中,異物周圍感染率達95%(瘺道形成27例,占90%),異物被軟組織包裹3例,占10%。
②印虎生等在“顱腦盲管傷道內非金屬異物71例的治療”中,認為非金屬異物汙染較重,易感染。經“三聯”抗生素治療,仍發生顱內感染4例,占5.6%。
③常見病原菌:多見於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和真菌。
(3)醫源性異物感染:多見於靜脈置管治療和操作中。
2.發病機製(致病因素)
(1)異物自身汙染:所有異物都不同程度帶有病原微生物。
①微生物遷移:動、靜脈插管和周圍皮膚盡管經過嚴格消毒處理,但仍不能完全避免病原菌汙染。
②細菌移位生長:細菌來自皮膚穿刺處周圍,因穿刺道毛細血管作用使細菌具有向體內滲入趨勢;靜電作用將細菌吸附在導管外壁,尤其是表皮葡萄球菌能產生一種多糖,使細菌本身緊緊粘附於導管壁。同時具有抗調理作用,保護細菌本身不被吞噬,定植的細菌沿導管周圍的纖維蛋白鞘蔓延入血引起感染。據報道,插管在7~9天內就可以有細菌移位生長。
(2)導管因素:體外研究表明,聚氯乙烯、矽膠類、聚酯類等導管材料易粘附微生物,某些針管表麵不規則易引起某些微生物粘附,如乙酸鈣不動杆菌、銅綠假單胞菌。同樣,微生物的粘附性與感染密切相關,最近研究發現,念珠菌在含糖液體中會產生“粘物質”,抵抗宿主防禦機能和抗生素作用,所以接受營養液時易引起黴菌感染。
(3)血栓形成:導管植入後,體表創麵被血漿組織蛋白包裹,纖維蛋白在導管內麵沉積,細菌可以附在其上,並迅速被生物膜包裹,免受機體吞噬,形成血栓,發展為細菌移位生長和感染。
(4)內源性汙染:體內其他部位感染源細菌,可種植在管尖所形成的纖維套中而導致感染。Baad報道,若導管留置時>30天後感染,針頭汙染是主要原因;若留置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