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打贏品牌戰(1 / 3)

美國著名的品牌戰略專家湯姆·彼得斯有一句名言:“品牌為主。”現在的溫商已不再滿足於小打小鬧,而是花大力氣創建自己的品牌,品牌就是效益。

可口可樂的首席總裁曾對媒體自豪地宣稱:“即使全世界所有的可口可樂製造廠在一夜之間化為灰燼,我也可以把這個品牌重新建立成新的可口可樂王朝!”這絕非虛言,因為單憑這個品牌的價值就可以吸引全世界的投資商為它建立新的生產基地。它鎖定了所有消費者的心。由此可見品牌的魔力。正緣於此,但凡有目標、有追求的企業無不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裏,溫州的不少商人為了最大限度地爭取利潤,爭奪市場,曾偷工減料,生產出成千上萬的假冒偽劣商品。尤其是皮鞋行業,不少消費者都上過溫州“開口牌”、“斷底牌”皮鞋的當,低劣的產品質量不僅傷害了消費者的心,也使生產這些偽劣產品的企業品嚐了市場萎縮的苦果。看著紅紅火火的溫州市場因此走上蕭條寥落之路,溫州商人那時真正懂得了害人終害己的滋味。

於是,從失敗中奮起的溫商開始從質量入手,重新打造“溫州製造”的品牌。經曆了商業投資初級階段的優勝劣汰、搏殺整合之後,溫州商人也麵臨著一個新的問題——品牌效益問題。憑著敏銳的商業感覺,溫州商人意識到,自己靠著千辛萬苦的創業,靠著挖空心思的經營,靠著過人的才智和崇尚知識、提高產品科技含量的努力,打造出了優質產品,可是事情並未算完,成功也還遙遠——因為問題是顯而易見的:溫州商人批發上百上千套服裝所帶來的收益,還不抵一套國際名牌西裝零售帶來的回報。這正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此情此景,的確令人尷尬,令人不解。

冷靜反思中的溫州商人總結出,在保質保量的基礎上,隻有走品牌之路,不斷強化消費者心目中對自己所創的品牌的印象,生意才能長盛不衰。對此,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溫州永嘉縣企業家王振滔有著深刻的認識。

創辦於1988年的溫州奧康集團,就是以品牌贏得市場的。如今,奧康皮鞋連鎖專賣店遍布全國各大中城市。

當初,奧康集團的老總王振滔在各地推銷皮鞋時,所有大商場都隻認“上海貨”,因為顧客認可“上海貨”。有些精明的溫州皮鞋企業與上海“聯營”,同樣的皮鞋,貼上上海廠家的商標,就暢通無阻。因此,王振滔對“牌子”這一市場的通行證有了新的認識,也產生了創自己“牌子”的念頭。

後來,他又見到不少報道,中國的產品出口到國外,明明質量與世界名牌差不多,可隻能賣到人家價格的1/10。而消費者還是寧可出高價買名牌,也不圖便宜買無名之牌。名牌的魅力是多麼神奇,多麼不可思議啊!

品牌是一個產品形象,也是企業形象,它不僅是市場行為,也是一種文化積累。樹立起一個知名品牌,往往比締造一個企業難得多。國內外許多知名品牌,都是經過了幾十年乃至幾百年的努力,才樹立起來的。

王振滔對品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斷搜集品牌方麵的信息,吸取一些企業在品牌運作上的經驗,開始了自己的品牌戰略。

首先是從生產方式上,徹底改變家庭作坊的粗放生產初級模式,走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企業的發展之路。想法是正確的,實現卻是困難的。蓋廠房、進設備、引人才,樣樣都需要錢,錢從哪裏來呢?他想到了搞股份合作製。1991年,他以個人的信譽和企業發展的前景,說服了一些親屬及小企業主,以股份合作形式,開始了第一次上規模、上檔次的生產擴建。當年產值就突破了100萬元。1992年,又進行了建新廠房的二次擴建,並在招收員工上,以招有文化的年輕人為主,這次又招股200萬元,完成了新廠房擴建和老廠房改建。

1993年,“奧康”跨上了一個新台階,與外商合資建立了中外合資奧康鞋業有限公司,廠房、設備、人員已初具現代化企業規模,當年,被評為“浙江省工業企業最佳經濟效益”第一名。王振滔的作為,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他被評為溫州市勞動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