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裏偏遠,哪裏危險,哪裏落後,溫商就到哪裏去經營,總能在那些生僻之地發現商機,找到財路。
改革開放後的一段時期,中國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員流動,經商潮、打工潮一波接一波,但總體的趨勢是內地往沿海跑,北方往南方跑。要打工,當然是工業發達地區好找活幹;要經商,當然是生意繁榮之處有的做。但細心的人會發現,溫商卻反其道而行,他們往內地跑,往北方跑,往落後的角落跑,有很多溫州商人甚至一跑就跑到塞外邊陲、窮鄉僻壤。溫商到了落後地區,總是能在那裏發現商機,找到財路。
這是溫商的特性使然,他們喜歡開創新路,不喜歡跟風。發達地區商業發達,新路子不多;落後地區相對閉塞、市場缺口大,更具發展潛力。溫商最早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們總是能趕在開發潮流之前抵達落後地區。據統計,在西部大開發僅僅開始動議時,西部各省會城市中已充斥著大批溫州商人,數量達30餘萬。其中以四川最多,有12萬溫商;其次為雲南、陝西、新疆等省區。成都、西安、昆明三大城市的溫州商人均在4萬以上。連最偏遠的拉薩,也有幾百名離鄉萬裏的溫商在那裏經商。
鄭月球是最早到拉薩創業的溫商之一。1980年,年僅20歲的他經過長途顛簸,好不容易來到目的地,高原反應又讓他好幾天起不了床。然而更大的困難還在後麵。
當時的拉薩,到處都是土房,到處都是垃圾堆,整個城市也找不出幾個像樣的綠化。“和溫州比,這裏簡直落後了幾十年,”鄭月球笑著說,“不過,也幸虧這裏窮,我們才有機會發展。”
當時也有很多溫商為生計所困來到拉薩尋求發展空間。那時,在拉薩的溫商主要從事的行業有木匠、裁縫、油漆工、補鞋匠等。
“我剛來時也是做木匠,吃住都在藏民家裏,而且一做就是5年。”鄭月球說。可以想像一下,從一個普通的木匠到西藏華東水電設備成套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這二十多年間他要經曆多少漫長的道路。
溫商真不愧是精明的商人,就是在木匠、油漆工這樣毫不起眼的行業中,也能捕捉到發財的商機。
“這裏比較落後,信息閉塞,資源又缺乏,所以隻要我們能找到當地需要的東西,沒有賣不掉的。”西藏華建水電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曉飛這樣描繪當時的市場。於是,20世紀80年代末,拉薩大多數溫商開始轉行,經營低壓電器、服裝等生意。
有利的時機使當時許多溫商一炮而紅。乘著滾滾商潮,越來越多的溫商湧入拉薩,達到了5,000多人。一時間,拉薩隨處可以看見溫商的身影。娘熱路、青年路、林廓北路——拉薩最繁華的幾條商業街上,溫商經營的店鋪幾乎占80%。他們賣電器、賣服裝、賣禮品、賣燈具、開娛樂場所、做工程——涉及行業達數十個。
今天,隻要你到拉薩逛一圈,你就會發現,這裏的低壓電器幾乎全被溫商壟斷,服裝行業也被溫商占領了半壁江山。除此之外,溫商還創下了許多個第一:建造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小水電站,建立了西藏最大的小商品市場,開設了西藏最高檔的娛樂場所,開設了西藏最大的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