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拜倫家書(2 / 3)

拜倫是在英國和世界曆史上的一個大轉變時期中成長起來的,他生逢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和接踵而來的各國人民為了獨立、自由和解放而進行的波瀾壯闊的鬥爭,親眼目睹了由階級矛盾激化所出現的各種工人暴動、農民起義和士兵嘩變等事件。

拜倫敏感地意識到他是生活和社會變革與發展中的革命時代的人。他在1822年5月4日寫給司各特的信中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裏,當一切都大規模地屈服於惡勢力時,個人的一切都似乎變得渺小了。”

在拜倫的《東方敘事詩》中,出現了一批俠骨柔腸的硬漢,他們有海盜、異教徒、被放逐者,這些大都是高傲、孤獨、倔強的叛逆者,他們與罪惡社會勢不兩立,孤軍奮戰與命運抗爭,追求自由,最後總是以失敗告終。拜倫通過他們的鬥爭表現出對社會不妥協的反抗精神,同時反映出自己的憂鬱、孤獨和彷徨的苦悶。由於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稱作“拜倫式英雄”。

“拜倫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作品中的一類人物形象。他們高傲倔強,既不滿現實,要求奮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時又顯得憂鬱、孤獨、悲觀,脫離群眾,我行我素,始終找不到正確的出路。例如,抒情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中貴公子哈洛爾德,《東方敘事詩》之一《海盜》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劇《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這類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麵,他們熱愛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熱的激情,強烈的愛情,非凡的性格;敢於蔑視現在製度,與社會惡勢力誓不兩立,立誌複仇,因此,他們是罪惡社會的反抗者和複仇者。另一方麵,他們又傲世獨立,行蹤詭秘,好走極端,他們的思想基礎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在鬥爭中單槍匹馬,遠離群眾,而且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因而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拜倫式英雄”是個人與社會對立的產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點和弱點的藝術反映。這類人物形象相繼出現於拜倫筆下,這對於當時英國的封建秩序和資產階級市儈社會進行的猛烈衝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他們的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悲觀厭世情緒,又往往會給讀者帶來消極的作用。

拜倫在1816年4月離開英國前往瑞士居住,並在日內瓦結識了另一個流亡的詩人雪萊,對英國反動統治的憎恨和對詩歌的共同愛好使他們結成了密友。

拜倫在旅居國外期間,陸續寫成《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故事詩《錫隆的囚徒》、悲劇《曼弗雷德》長詩《青銅世紀》等。巨著《唐璜》是拜倫最重要的一組詩,半莊半諧、夾敘夾議,有現實主義的內容,又有奇突、輕鬆而諷刺的筆凋。第一、二章匿名發表後,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英國維護資產階級體麵的報刊群起而攻之,指責它對宗教和道德進攻,是“對體麵、善良感情和維護社會所必須的行為準則的譏諷”,“令每個正常的頭腦厭惡”,等等。但同時,它也受到高度的讚揚。作家瓦爾特·司各特說《唐璜》“像莎士比亞一樣地包羅萬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個題目,撥動了神聖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彈出最細小以至最強烈最震動心靈的調子。”詩人歌德說:“《唐璜》是徹底的天才的作品——憤世到了不顧一切的辛辣程度,溫柔到了優美感情的最纖細動人的地步……”。《唐璜》寫完第十六章,拜倫已準備獻身於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了。

這是詩人一生最後的、也是最光輝的一頁。他既憎恨發動的“神聖同盟”對歐洲各民族的壓迫,也憎恨土爾其對希臘的統治。1824年,拜倫忙於戰備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臘人民深感悲痛,全國誌哀二十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