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前調解》還有一個優點,即注重強情節、重口味、興奮點,一方麵堅持做到人物的鮮明、生動、完整性。劇作家明白,質樸人物遠比驕奢人物更具感染力和親和力,人性光輝和人性魅力本質上是以質樸為美、為基點的,真誠的人物遠比矯情之人更具時代穿透力。劇本中塑造的人物雖然很多,但其中大部分人物旨在為了演繹故事、展開情節而設計。劇作家傾注心血刻畫的是幾位負責訴前調解的法官形象。從調解室主任田樂群、資深法官金財明、傳統型法官楊愛嫻,到新一代博士法官王新智、思想前衛法官張莉、人民群眾的代言人陪審員老黨。他們的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性格特征不同、調解觀念與方式不同,但具備著共同的品格與質地。那就是平實中見奇崛,素樸中顯氣象,真誠中蓄力量。他們不為浮華的物欲所蠱惑,不因困難而躁動不安或泄氣消沉。日日夜夜、從始至終,他們都是以一顆火熱的心、堅韌之心、質樸情懷待人處世,矯情、浮誇、拜金同他們毫不相幹、格格不入。他們在善惡和美醜的衝撞中,張揚著進步力量和質樸之美,彰顯著重塑社會的公信力的光彩。特別值得提及的是,劇作家將人物的主要矛盾放在複雜紛遝的社會關係中,以此構建故事、托舉人物。劇作家的視野投放到一群具有特殊職業的人,他們是法官,卻非人們想象中的威風凜凜、神氣十足、手操大權的執法者樣子,他們的身上浸潤著鮮活的帶有社會信息量的因子,融溶了形形色色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通的情愫,包括慣常的家庭內容、社會公平、正義良知等生存困惑。加之劇本刻意為二度創作夯實基礎,著力突出電視劇形式的專業藝術特點,大量運用便於拍攝的鏡頭語彙——以場景和人物對話為主,憑借場景描述和人物對話展現人物矛盾衝突、刻畫人物的“外形和口感”,釋放出炫張的藝術渲染力,營造出他們同人民群眾水乳交融的躍動影像。人物背後本質的情感動因、精神奔突、生命自由、境界振奮無不輕鬆地傾瀉出來,足以留給人們更多的生活話題與人生感悟。
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的專著《正能量》中,將人體比作一個能量場,通過激發內在潛能,可以使人表現出一個新的自我,從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滿活力。《訴前調解》深度介入普通民眾生活,圍繞貼切平凡人物,關注家庭,呼喚親情,聚焦婚姻,尋覓愛情,珍視友情,撫慰心靈。同時彰顯在日益深化的改革發展進程中的民生心態和民生訴求,展示他們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烘托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民生畫卷。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婚姻、就業,不同階層的社會群體都能夠在其中找到自己親切而熟悉的影子。毋庸置疑,劇本的正能量是意蘊深沉的。
當然,對於初次涉“電”的劇作家來說,《訴前調解》在筆法勾勒上還稍顯稚嫩,敘事行文尚欠缺那種神來之筆。如果能在劇本中植入更多的對人文精神與文化內核本身的挖掘,更深刻地揭示日常激流中潛隱的生存本能,更智慧地避免可貴的人文原創性在娛樂狂歡時代的匱乏和消解,更醒目地塑造好一兩個酣暢淋漓的主人公藝術形象,劇本自然會顯得更有氣韻,更見深邃,更具時代價值。
在這篇短文行將打住之際,我心底裏倏忽升騰起一個念頭:閱讀劇本的人總是比較少的,《訴前調解》要是能夠搬上熒屏那該多好。那樣,是可以贏得更大的社會效益的。
是為序。
2013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