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美
蔡靜波和梁晶二人要合作出版由他們編劇的20集電視連續劇劇本《訴前調解》,令我多少有點意外。一是他們都是學術界人士,二是怎麼就捕捉了這樣的題材?看過書稿,我才放下了自己的擔心。曾幾何時,我也搞過多年的影視創作,並且深知個中的艱辛。因為在影視劇這個行當,拍攝出來的成品,不一定就是好東西;長期擱置的劇本,也許是被埋沒了的好題材。可以肯定,《訴前調解》還未拍攝,蔡靜波和梁晶用書籍的形式先讓劇本和讀者見麵,這也不失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看完劇本,我感到有幾個特點值得說道。
首先是立意與選材。《訴前調解》選取了當前現實生活中30餘個有關現實生活的案例,其中既有勞務合同案例,亦有車禍、群體上訪等案例,而以涉及老、中、青婚戀的案例最多,如老年再婚、中年夫妻離異、青年男女戀愛等,通過對這些婚戀矛盾糾葛的展示,作者昭示人們在麵對諸如夫妻感情、男女戀情、財產分割、子女義務、道德良心、愚昧無知等不同的問題時應有的價值取向和人生抉擇。
其次是故事與懸念。《訴前調解》30餘個互不關聯的故事通過法官調解這一平台,互相穿插,形成懸念。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有些是由細碎瑣屑、雞毛蒜皮一類的小事日積月累所造成;有些是由當事人雙方或一方的貪欲或愚昧所造成;有些則是由於雙方當事人缺少及時交流溝通,常常把自己片麵的想象的不理解的看法歸結為對方的錯,因而不理解,形成怨恨所造成。這些矛盾反映了當事人不同的價值觀或人生追求。該劇正是把這些常見的社會現實通過有意的鏡頭組接,形成一集接一集看似矛盾集中懸念迭出的劇情。
再次是場景與對話。《訴前調解》作為電視劇本,作者注意到了這個專業的特點,因此,他很少用小說題材中的肖像描寫、心理描寫等手法,而是大量運用能夠拍攝的鏡頭語言——以場景和人物對話為主,通過場景描寫和人物對話,推進故事情節,展現人物矛盾,刻畫人物性格。對於初次涉電創作的人來說,這是難能可貴的。
第四,人物形象比較突出。《訴前調解》作為一部以反映老中青婚戀諸多現實矛盾為主的劇作,塑造的人物自然很多,但這些人物隻是為了展開情節,而作者真正傾心塑造的卻是幾位負責調解的法官形象。他們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別,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調解觀念和方式,給我們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而這些,對於重塑社會的公信力是十分有益的。
總之,我以為《訴前調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現實主義法治、倫理題材的好劇本。除了祝賀該書的出版,我更多的卻是一種期待!因為畢竟是電視劇本,搬上熒屏,這才是我們最終的希望!
2013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