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詩人,
雖然你一生對現實世界多情,但我知道,你是聰明的,而且關鍵時刻是理智的。因此,我把我最近讀過的兩本書扼要向你轉述一下,相信它們會於你有用而且有益。
一、日本醫生山崎章郎著《一起麵對生死》。這是一本科學著作,沒有宗教氣息。其中幾個要點,希望你和夫人共同推敲、理解並接受:
1.病人有權知道與自己生命有關的重要信息,有權決定怎樣度過生命最後的時光。
2.病人得知真相後,將會由於受到信任而產生麵對死亡的尊嚴和勇氣,從而能在坦誠的氣氛中與醫生和家人進行正麵交流。
3.這時病人的任務是:如何以尊嚴的方式度過生命最後的時光。醫生的任務則是為此創造條件,主要是為病人從肉體上解除疼痛,從心理上克服恐懼。這就是臨終關懷的全部要義。
4.讓病人在臨終前回到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在親人的愛護下走向安息。
5.親人應和病人同樣在認識上和精神上做好準備,力戒盲目和混亂的本能反應,尤其不要圍著病人哭泣,必須保持寧謐氣氛,便於病人平靜地走向安息。
二、西藏蓮華生著,美國伊文思·溫慈博士英譯,徐進夫中譯《中陰得度》(按:“中陰”據舊《辭海》,係佛家語,亦名“中有”,謂死此生彼之間所受之陰影也。“人之中陰,形如小兒,罪福未定,應為修福”)。這是一本佛教經典,其基本精神於一般人均有教益,可供參考。現將英譯本序言摘要如下:
1.臨終之人麵對死亡,不但應當精神鎮定,神誌清明,英勇無畏,而且心智上要有適當的訓練和指導,心靈上要能超越,必要時還要能忍受痛苦和虛弱。
2.如能獲致與涅槃相應的心理平靜,與涅槃相應的內在狀態,他即能以不屈不撓的意誌控製他那因受怨敵毒害而痛苦、虛弱的肉體,以一支歌歡迎他那即將來臨的死亡,就像那是不可避免的常例一樣。
3.在所謂“死亡”這個曆程中,人類意識層次的轉變,不妨而且應該伴以真正的喜悅。人類的精神一旦有了堅強的成長之後,便可在“三昧”(按:佛家語,“以體寂靜,離於邪亂,故曰三昧”。又有“去纏縛而就解脫”之意)定境中以興奮的心情體驗死亡的曆程。吾人一旦實地練習一種可靠的“死亡藝術”之後,死神就會失掉他的毒刺而為我們的勝利所吞沒。
4.死後生命還會延續。佛教堅決反對並批判“斷滅空”(即“人死如燈滅”)的死亡觀。關鍵在於將認識上的信心轉化為精神上的實在,將能知與所知合一而成真知。《中陰得度》所教導的這種崇高精神境界,可以對死亡諸境相產生控製力,從而使人看透死亡的虛假本質而得到免於恐懼的自由。
2001年末或2002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