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裏爾克詩選》中譯本插圖版譯者弁言(1 / 1)

我認同這樣一個觀點:任何翻譯隻是通向原著的橋梁,而不是原著本身。十多年前人民文學出版社約我翻譯一本相對具有代表性的《裏爾克詩選》,我雖已過古稀之年,仍然愉快地接受了這項任務。當時和現在我都相信,我所能做和應做的隻是幫助在繁忙的改革開放中,暫時沒有機會接觸原著的國內普通讀者,概略了解一下那位生活於另一時空的詩人;至於研究裏爾克的專家學者,相信他們另有自己接觸裏爾克的渠道。

在《裏爾克詩選》的翻譯和校訂過程中,譯者所經曆的甘苦,說來不一而足。這不僅由於德語與漢語在結構、風格和表意功能等方麵的差距太大,還因為裏爾克本身是一位公認的語言獨特的詩人,對他的某些作品的理解曆來存在著令人尷尬的歧義性。按照接受美學來說,詩人所采用的“描寫性語言”往往包含許多“意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構成作品的“召喚結構”,召喚讀者以“期待視界”發揮想象力去進行再創造。事實上,在以作家(詩人)、作品、讀者三個環節的動態過程為主的文學活動中,譯者的價值和地位是殊不足道的。因此,除了在譯校過程中盡力提防自己的誤解的摻入外,我衷心希望與拙譯或有善緣的讀者,在閱讀中直接催動自己的接受意識與詩人的創作意識的共同作用,透過譯文表麵探求和領悟原著的精神,並以“得魚忘筌”的方式擺脫譯文一時所用詞句的牽製。

人類在發展過程中自有相互了解的需要,翻譯工作可以說是異質文化間相互探討與交融的過程。任何譯作都隻是這一過程中的一朵水花,它屬於流,而不是源,是動態的,而不是停止和凝固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從側麵記述了人類作為個體互相間的心靈溝通。從文化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同一原作的多種譯本的出現,進而又將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和交融生動活潑地推向前去。人們如能寬宏地看待各種文化現象,那麼任何譯本隻要保持起碼的質量,都將有助於人類克服文化上的相互隔膜。

本譯本問世於上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出版社計劃出版它的插圖版。譯者在欣慰之餘認為,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曆史片斷的記錄,它仍不妨繼續保持當初的風貌,但對初版的一些訛舛與疏漏,一經發現,均作了相應的補正和修訂。對於出版社編輯同誌為本譯本的這次修訂工作所表示的諒解和合作精神,對於讀者朋友們為這個譯本所賦予的關懷和鼓勵,譯者借此機會謹致誠摯的謝意。

200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