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散文詩和紀伯倫(1 / 1)

近年來我國盛行散文詩的寫作和出版,說明了審美趣味和鑒賞力向簡潔、淡雅、凝練的語境的轉移。當然先是變化了的生活方式提出了這個要求,同時外來的啟發和相應的借鑒也不可忽視。其實,各國曆代散文詩的寫作者是很多的,多得在風格上從來沒有統一過。我們所熟知的屠格涅夫和波德萊爾,他們二位就把自己的某些作品確切地標明為“散文詩”;還有一位更熟知的泰戈爾,雖沒有自稱為“散文詩”作者,他的《飛鳥集》、《吉檀迦利》等名作已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起影響過我國不少作家。但是,世界上還有一位散文詩名家,不論從質或量來說,均堪與以上諸位比肩,他就是阿拉伯世界的紀伯倫。所謂“散文詩”,顧名思義,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詩。這就是說,它首先必須是詩,其次在抒情手法上相當隨和地接近散文。它不同於格律詩或自由詩,不僅在於消極方麵它不分行,更在於積極方麵它具有一般分行詩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內在的韻律,寬廣的抒情層麵,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邏輯思維;它不226同於詩意的散文,則在於體裁的短小和詩質的致密,或者不如說,詩意的散文歸根到底是散文,而散文詩實際上就是一種形式特別的詩。至於作者之間,他們則以各自作品內容的獨一無二性而互相區別:屠格涅夫和波德萊爾在散文詩寫作上的內容和風格之不同,恰如二位的國籍和姓名;而他們之於泰戈爾,其不同程度更如歐洲之於亞洲。正是這個緣故,紀伯倫就是紀伯倫,盡管他和以上諸位都寫過散文詩。紀伯倫以《舊約》式的簡練文筆和宗教式的虔誠情緒,通過瘋人,詩人,哲學家,先知,前驅,流浪漢,人子耶穌之口,歌頌了生命、自然、天真、純潔、美和愛,表達了對和諧完美的向往、對醜惡黑暗的憎惡,通過詩情畫意顯示了對人生各方麵如性愛、婚姻、子女、友誼、社會、時間、死亡等等的透視和徹悟,使讀者所得遠不止於一般的審美愉悅。人民文學出版社今年出版了一卷本《紀伯論詩文集》,包括作者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如《淚與笑》、《瘋人》、《先知》、《先驅者》、《沙與沫》等;據說即將出版的是五卷本《紀伯倫全集》,除以上所選外,還增加了過去未曾譯介過的名篇如《叛逆的靈魂》、《被折斷的翅膀》、《珍趣集》、《人子耶穌》、《先知園》等。這兩部紀伯倫文集的出版,對於沒有讀過他的任何作品的讀者,無異為他們打開了一座寶庫的大門;而對於已經進入這座寶庫大門的讀者,則無異為他們準備了一幅便於登堂入室的導遊圖,或者一份器寶待人而後寶的聚珍目錄。至於我國散文詩的寫作者,相信他們對於散文詩的寫什麼和怎麼寫,至少會有與過去所見不大一樣的領略。據新版《不列顛百科全書》,紀伯倫是“黎巴嫩裔美國哲理散文家、小說家、神秘主義詩人、藝術家”。為什麼這樣說他呢,他不是屬於阿拉伯世界的麼?原來紀伯倫(全名為紀伯倫·哈利勒·紀伯倫)雖然出生於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統,但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美國。1883年他生於黎巴嫩北部貝什裏一個基督教牧民家庭,當時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所統治;12歲(1895年)隨母親去美國波士頓謀生;15歲(1898年)他被送回故國,進貝魯特希克瑪學院學習阿拉伯古典文學,同時進修已露才華的繪畫藝術;18歲(1901年)因思想激進、創辦呼籲民間疾苦、被認為帶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驅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國家中;不幸家中變故迭起,母親、長兄和小妹相繼亡故,隻得帶著大妹以寫作和繪畫為生,這時認識一位終生資助者M·E·哈斯克爾先生,後者為他謀得赴巴黎深造造型藝術的獎學金;1908年師從大藝術家羅丹學習雕塑,由於在詩歌和藝術兩方麵的成就,被羅丹戲稱為“20世紀的威廉·布萊克”(因為後者也是一位詩人兼銅版雕刻家),這個評語日後經常為出版界作為廣告采用;1910年重返波士頓,1912年移居紐約,與其他阿拉伯作家組織“筆會”,直至1931年(48歲)逝世。由此可見,紀伯倫在故國黎巴嫩,前後隻待過15年,在法國2年,在美國生活了共31年,這就是《不列顛百科全書》所以稱呼他為“美國作家”的緣故。須知當年,由於民族、宗教等原因而移居美國的阿拉伯作家很多,紀伯倫不過是其中之一;他們在創作生活中致力於將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融為一體,為世界讀者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紀伯倫在中國是他們中間最知名的一位,看來不是由於他的繪畫,也不是由於小說,而是他的天籟自鳴的散文詩。

2000年元月

原載《中華讀書報》2000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