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中的“四不像”,是屬於鹿科動物裏的一種鹿。它的頭似馬非馬,角似鹿非鹿,尾巴似驢非驢,蹄子似牛非牛。這種奇特的長相使它成為動物界的珍品。
在恐龍家族中也有這樣的“四不像”。它就是由蒙古古生物家們在大戈壁灘上找到的一種名叫“懶龍”的恐龍。
懶龍看上去就像由各種恐龍的身體拚湊而成的,奇形怪狀。它的頭像原蜥腳類恐龍,牙齒和咀嚼有關的結構與鳥臀類恐龍相仿,前肢十分靈活,與典型的獸腳類恐龍十分相似。所以,懶龍被人們稱為恐龍中的“四不像”。
懶龍被發現後,國際上根據恐龍的骨盆,把恐龍分成兩大類,即與鳥類骨盆相似的鳥臀類恐龍和蜥蜴類骨盆相似的蜥腳類恐龍。但也有不少古生物學家反對,認為懶龍實際上是一種演化得比較進步的蜥腳類恐龍。但獸腳恐龍比較凶猛攻,如恐爪龍、霸王龍。可懶龍卻牙齒細小,後足上長著四個指頭,相對又短又寬,身體精壯,看起來卻可愛,動物要笨拙、遲緩很多。
科學家們也對這種“四不像”恐龍的生活方式進行了各種推測。有人認為它的生活習性可能與兩棲動物相似,以魚類為食,也會時常到陸地上。也有人認為,懶龍的頭部與鳥類相似,它的頰部與鳥臀類恐龍類似,所以稱它可能是以植物為生的植食性恐龍。也有人綜合了現代麋鹿和一些爬行動物的食性後,推斷懶龍可能是一種雜食性動物。主要吃小蟲子、蝦、蟹類,還可能吃些河蚌、田螺,甚至蘑菇之類的真菌類。
可是俄羅斯的古生物學家則認為,勁小、體形較小的懶龍很可能生活在大樹上,以大黃蜂的窩為食,成年以後則樹上生活,就和現在南美大陸的樹懶或澳大利亞的考拉一樣,是倒掛在樹上生活,它的大爪是用來懸掛時鉤住樹枝用的。可是,那麼大的恐龍一天要吃多少才能維持它的生活呢?填飽肚子容易嗎?這個問題一直都迷惑著科學家們。
懶龍跟那些行動遲緩、新陳代謝較慢的動物,比如龜、鱉等大名鼎鼎的“老壽星”一樣,也是跨度了一億多年的時間,成為延續時間最長的恐龍類群之一。懶龍經曆了侏羅紀和恐龍滅絕的白堊紀。還有一種說法,懶龍屬於獸腳類種,而獸腳類屬於演化得比較進步的種類。懶龍的發現也使獸腳類的發現時間大大提前。並且最早的鳥類的始祖鳥化石和獸腳類恐龍化石在同一地層,即生活在同一時代,按照一些生物學家的觀點,鳥類是從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但二者的最早代表在同一時代形成的地層中被發現,使這一點無法自圓其說。或許懶龍把獸腳類恐龍的生活時代大大提前了,也許可以解釋這一缺陷,但還存在的疑問是懶龍到底算不算真正的獸腳類恐龍?恐龍家族的“四不像”自然是一個謎,它的生物進化方式遠比人類想象的要複雜得多。今後的科學發展一定可以將它的秘密揭開,未來懶龍將不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