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巧克力生產工藝(1 / 3)

351.巧克力的製造必須有哪幾道工藝程序?

巧克力的製造必須有原輔料的預處理、混合、精磨、精煉、調溫、注模成型和包裝等工藝程序。

352.巧克力生產應如何進行原料預處理?

巧克力生產在投料前一般都應作預處理,可可液塊和可可脂在常溫下都是固體原料,應在夾層鍋或保溫槽內加熱熔化,熔化後的可可醬液和可可脂的溫度一般不超過60℃,保溫時間不宜過長。為了加快熔化速度,可事先將大塊原料分切成小塊。原料中的砂糖基本上都是顆粒狀,在混合精磨前應事先加工成糖粉,然後再投料。

353.巧克力生產過程中為什麼要將砂糖加工成糖粉?

巧克力生產過程中將砂糖加工成糖粉,主要是為了便於各種物料在精磨前的混合處理,可以縮短巧克力的精磨時間,提高設備的利用率,降低設備的磨損率,延長其使用壽命,同時使巧克力醬料研磨細度更加均勻,符合標準。此外,砂糖也可不經過預處理直接與巧克力生產的其他原料混合。20世紀,瑞士布勒公司曾介紹砂糖直接與其他原料混合采用新的兩步研磨法,較之一步混合研磨可減少可可脂用量1.5%~3%,有利於精磨和精煉。

354.巧克力精磨的主要方式有哪幾種?典型設備有哪些?

巧克力精磨的主要方式有多種,常用的有輥磨、球磨、筒式精磨等。

典型的精磨設備有三輥和五輥精磨機、球磨機、筒式精磨機(精磨缸)。

355.精磨在巧克力製造過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精磨在巧克力製造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①將各種巧克力的物料研磨達到所要求的細度,使其口感細膩潤滑。

②促使各種物料混合均勻,構成巧克力高度均一狀態的分散體係,並使之具有良好的流變性。

③有效地降低巧克力醬料中的水分含量。

④有效地揮發除去巧克力研磨過程中產生的不愉快氣味,便於巧克力的增香和調香,使其香氣和滋味更加舒適。

⑤便於對巧克力醬料進行稀釋和乳化。

356.巧克力精磨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哪些問題?

巧克力精磨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問題主要有:

①精磨會產生大量的熱量,使巧克力醬料溫度上升。如巧克力醬料含水量過高,溫度過高,會導致砂糖熔融和非脂乳固體的蛋白質變性,產生不溶物;會導致均一狀態的分散體係被破壞,脂肪分離;會導致油脂產生氧化哈敗,使物料黏稠度增高,設備的負荷加大,加速密封圈的老化和零部件的磨損。

②精磨過度會使巧克力醬料重金屬含量增加,甚至超標。

357.五輥機在精磨時,主機電流表讀數和輥筒表麵滯留巧克力醬料說明什麼問題?

當輥筒溫度、壓力和刮刀處於正常狀態時,若主機電流為150A,說明混合的巧克力醬料太幹;電流為100A時,則說明混合的醬料太濕。當輥筒之間沒有壓力時,則輥筒之間有可見的透光間隙;壓力太小,則輥筒端部不傳送巧克力醬料;壓力太大,則輥筒端部發熱,巧克力醬料也送不上去;壓力正常,則輥筒表麵溫度均衡,醬料傳送正常,精磨的細度均勻。在正常狀態下,輥筒表麵不應有滯留的巧克力料,如有,則說明輥筒溫度、壓力、間隙和刮刀壓力均不正常,應立即檢查調整。

358.精煉在巧克力製造過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精煉在巧克力製造過程中有以下明顯的作用:

①使巧克力物料中的水分含量進一步降低;

②驅除可可醬料中殘留的、不需要的可揮發性酸類物質;

③促進巧克力物料的黏度降低,提高物料的流動性;

④促進巧克力物料色、香、味的變化;

⑤進一步使巧克力物料變得更加細膩光滑,使之具有良好的口感。

359.巧克力物料在精煉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巧克力物料在精煉過程中發生以下變化:

(1)化學變化

①水分和可揮發性物質的變化:在精煉過程中,特別是在精煉初期,巧克力物料仍然處於幹性和醬體狀態,水分的蒸發發生在溫度為50~75℃時。溫度的產生不隻是因為單純的加熱和保溫,而部分來自精煉時物料的翻轉摩擦和剪切所產生的熱量,從而使物料的水分從內部驅散到外部而被蒸發。實際上水分的蒸發是在物料較幹時,精煉6~8h,物料還沒有軟化到足夠使油脂形成連續相之前進行的。巧克力物料經過精磨後殘留在醬料中的水分含量為1.6%~2.0%,精煉後要求降到0.6%~0.8%。

在水分蒸發時,可揮發性的物質同時被揮發出去。可可原料在發酵時生成的醋酸和其他揮發性物質,部分在焙炒和研磨時已經揮發,但在未精煉的巧克力物料中每100g仍然含有約140mg。這些揮發性物質不完全都是醋酸,還有丙酸、丁酸、戊酸和己酸,以及其他可揮發性的酯、醛、酮和醇。精煉後大約揮發30%的醋酸和50%以上低沸點的醛。還有一些非揮發性酸,如檸檬酸、草酸、乳酸和香草酸不發生變化。實際上,精煉時並沒有改變濃度的非揮發性物質,還包括有苦味的嘌呤、可可堿和咖啡因。帶澀味的大部分單寧也是不揮發性的物質,或者僅有很少量的揮發。巧克力物料在精煉時,連續不斷的攪拌使其從精煉機的底部向上翻動,增加了與空氣的接觸麵,物料反複地受到空氣的影響,能促進水分和其他不愉快物質的揮發。

②色、香、味的變化:揮發性物質的變化減少了酸味和澀味,使巧克力味進一步融洽;精煉時由分離出來的遊離氨基酸與還原性糖一起發生美拉德反應,促進了巧克力物料香味的進一步完美,形成新的芳香物質。巧克力的獨特香氣有的是在焙炒時更高溫度下產生的,如吡嗪類化合物,而其他香氣卻是在精煉時較長反應時間下產生的,如美拉德反應是非酶性的棕色反應,促進了巧克力色、香、味的形成。

(2)物理變化

①黏度的變化:黏度的降低是巧克力物料在精煉過程中明顯的物理變化。各種物料精磨時受剪切力和研壓力的作用形成凝聚的細小粒屑,在精煉時進一步被分散成更加細小的光滑微粒,油脂受熱轉變成液體狀態,分散到糖、可可、乳固體等各種微小顆粒的表麵成為連續相,均勻地把各種顆粒包圍起來,在每個顆粒表麵形成油脂薄膜,降低了顆粒與顆粒之間的界麵張力,可以提高物料的流動性。

物料的流動性與水分含量也有密切關係。巧克力物料中的水分子能對物料中的膠體產生水合作用,從而使膠體吸水膨脹,導致物料變得非常黏稠,通過精煉使水分降低,在被分散開來的顆粒之間增加了界麵活性,使流變參數陡變,進一步提高了物料的流動性。

流體黏度的變化是在精煉後期添加磷脂時產生的。磷脂是一種乳化劑,能起到表麵活性作用,把糖和油脂黏結在一起,使油脂緊緊地附著在糖的表麵,增加了界麵活性,使物料變得稀薄而降低了黏度,提高了流散性。

②物料顆粒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精煉能影響巧克力物料的顆粒細度和形態。精煉的第一個作用就是繼續把精磨後的巧克力微粒進一步變小,使物料的平均細度進一步下降,平均細度在25μm以下就能產生細膩的感覺。同時物料的顆粒形態也發生明顯變化,巧克力物料在精磨機強大的壓力下通過長時間精煉,把顆粒不整齊的邊角磨平,這樣分散在油脂中就有潤滑作用,使巧克力吃起來既細膩又潤滑,產生獨特的口感。實際上,精煉時巧克力物料顆粒變小的程度不大,最多的是形態上變光滑。

精煉前巧克力細度小於15μm的占54%,而精煉24h和48h後的細度相同,占60%,可見精煉24h後細度就沒有變化。巧克力平均細度應控製在20μm左右,既有利於口感,也有利於流動性。

360.精煉方式有哪些?不同巧克力品種對精煉工藝的要求有何不同?

精煉方式有液態精煉、幹液態精煉和幹塑液態精煉三種方式。

①液態精煉:又稱液相精煉,是指精煉過程中巧克力物料在加熱保溫下始終保持液化狀態,通過滾輪旋轉長時間往返運動,巧克力物料不斷摩擦翻動與外界空氣接觸,使水分減少,苦味漸漸消失,獲得完美的巧克力香味;同時巧克力得到均化,使可可脂圍繞著每個細小顆粒周圍形成油脂膜,提高了潤滑性和熔融性。這是最初的傳統的精煉方式,現在已經很少采用。

②幹液態精煉:這一過程中,巧克力物料先後經過兩個階段:幹態和液化階段,也就是幹煉和液煉兩個階段結合在一起進行。幹煉階段:巧克力物料處於幹相狀態,呈粉狀,總脂肪含量為25%~26%,這一階段主要是增強摩擦、翻動和剪切,使水分和揮發性物質揮發。液煉階段:添加油脂和磷脂,巧克力物料處於液相狀態,進一步均化物料,使質粒變得更加細小光滑,增進香味和口感。

③幹相、塑相、液相三階段精煉:幹相精煉階段:水分和不需要的化合物成分減少,如可可豆中殘留的揮發性酸、醛、酮,使其達到不影響最後巧克力口味生成的理想程度。塑相精煉階段:除了消除聚結在一起的物料以外,再次產生如傳統精煉提高口感質量的作用。液相精煉階段:最後精煉階段,進一步提高前段精煉效果,在最佳流動性下形成最適宜的香味。

精煉時間是保持巧克力質量的重要因素,精煉一定時間才能達到巧克力口感細膩潤滑的要求。巧克力的種類不同,精煉時間也要求不同,如牛奶巧克力精煉時間較短,約24h,而可可含量高的黑巧克力精煉時間較長,約需48h。

精煉過程的溫度控製有兩種傾向:一是在相對低的溫度(45~55℃)下精煉,稱為“冷精煉(cold conching)”,二是在相對高的溫度(70~80℃)下精煉,稱為“熱精煉(hot conching)”。這兩種精煉方式,對不同種類的巧克力如黑巧克力和牛奶巧克力都可以應用,但一般國內牛奶巧克力采用45~50℃精煉,而黑巧克力采用60~70℃精煉。牛奶巧克力在50℃下進行精煉,其含水量從1.6%~2.0%減少到0.6%~0.8%是很緩慢的,總酸量的降低也是較少的。如果精煉溫度提高5℃就能獲得黏度的改善,並能縮短精煉時間;精煉溫度從50℃提高至65℃時,香味、黏度都得到改善,並節省油脂而不影響牛奶巧克力的獨特香氣。因此牛奶巧克力低於60℃精煉,既不經濟又不合理,歐洲國家普遍采用較高的精煉溫度。白巧克力的精煉溫度一般為45℃左右。

361.應用內外缸四攪拌器精煉機進行巧克力精煉有哪三個階段?

巧克力物料通過內外缸經過三階段精煉:最初階段,物料從精磨機研磨後直接輸送到精煉機的外缸,進行幹精煉,經攪拌器葉板的強化拌和作用,使物料連續不斷地暴露,顆粒之間相互摩擦產生熱量,促進水分和揮發性酸的減少。當幹煉進行4~6h,粉屑狀物料在外缸經過充分攪拌後,變成團塊狀,此時內缸還未曾工作,添加小部分的磷脂或可可脂後,同樣的物料逐漸轉變成醬狀,開始第二階段精煉。此時物料從外缸向上通向內缸,精煉機的錐形滾輪開始高速運轉,經數小時精煉後,物料不斷受錐形滾輪研磨和摩擦,分散成更加細小的顆粒,提高了流散性,使物料不斷從錐形內缸周圍溢流下去,再從外缸輸送到內缸進行循環。這一階段精煉完全可以獲得與傳統往複式精煉相同的效果。接下來將剩餘的可可脂和磷脂加入,進行第三階段精煉,使巧克力物料得到最大的流量和光滑、細膩、潤和的口感,形成獨特的產品質量。

362.精煉的工藝條件有哪些?

①精煉時間:根據不同的品種和質量要求,巧克力醬料精煉過程所需要的時間一般為24~72h。

②精煉溫度:這是影響精煉效果的重要工藝條件,精煉溫度過低,不但達不到各種物料良好的攪拌與混合效果,還會影響水分和不良氣味的揮發以及各種化學變化的進行。

③精煉階段:按不同的設備條件基本分為三個階段,即幹相精煉階段、塑相精煉階段、液相精煉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隨著物料狀態發生的變化,其工藝操作條件應做相應的調整。

④香料與表麵活性劑的加入量及加入時間:按配方在精煉快結束前加入。

363.國內常用的巧克力精磨缸工藝程序和生產技術參數有哪些?

在精磨精煉機啟動後,首先將熔化好的可可脂、可可液塊加入機內,保持溫度50~55℃,然後慢慢地加入配方中規定量的乳粉、糖粉等原料,混合運轉。按配方中油脂用量,不宜全部加入,應留下3%~5%,在精磨細度達到要求後,在出料前數小時加入。因油脂加入量過多,巧克力醬料稀薄,流散性好,不容易把顆粒磨細,就會延長研磨時間,一般精磨時間為18~22h。投料後分2~3次上緊刮刀,上緊程度參照鬆緊調節器刻度緊格讀數值和電流讀數。精磨進入正常運轉後,整機電流應控製在22~25A,巧克力醬料溫度應恒定在45~50℃範圍內。在精磨精煉完成前1h,分別加入香蘭素和卵磷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