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女性怎麼可以不及早追求經濟獨立?
經濟來源完全依靠老公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新時代年輕的女性朋友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及善用年輕的優勢,愈早開始追求經濟獨立,愈能夠讓你在婚姻中保持獨立。
經濟獨立的單身女性最快樂。人生的緣分奇妙而難預測。單身,也許是一個過渡,也許不是短期內可改變的狀況,但公主與王子若沒有良好的財務規劃為後盾,也很難在結婚後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讓現在的自己成為經濟獨立、財務規劃穩健、坐擁成就與財富的快樂單身女郎,絕對是一個值得努力的目標。
年輕女性要想經濟獨立,除了會掙錢,還要學會花錢。盲目攀比是不少女士的通病,尤其是一些愛美、愛時尚的白領們。
年輕白領女性沒有什麼負擔,花錢一般不注重節儉,每個月都口袋光光。但是,長此以往,你的生活就會被金錢牢牢套住。想過更舒適的生活,你就要開始理財了。
趙傑和郭莉在大學相識。他們雖然不是一個院係的,但一個是中文係的團支部書記,有組織才幹;一個是經濟係的班花,還能畫得一手好畫。一次偶然的院係聯歡,兩人雙雙墜入愛河。畢業以後,通過各種辦法,終於幸運地分到一個城市。趙傑在市委宣傳部做幹事,郭莉在一家大型國有企業當會計。畢業一年後,兩人組成家庭,有了孩子,男才女貌,不知羨煞多少人。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不安心在官場上“排隊”的趙傑試圖下海,在商場上打拚,郭莉經過反複思考,決定支持丈夫外出闖蕩。
商場的拚殺是殘酷無情的,趙傑雖然在大學和從政期間積累了一點人脈,但在商場上卻顯得微不足道。幾起幾落,日夜奔波。郭莉白天忙著企業的工作,晚上當丈夫的總管和參謀。幾年過去,丈夫的事業有了起色,成為當地裝飾材料的領軍人物,妻子卻因為過度勞累而落下一身病痛。丈夫心疼妻子,看見公司進入正軌,幹脆讓妻子辭職在家安安心心帶孩子。郭莉樂享其成,決定做個“全職太太”。
不料兩年過去,外麵卻風言風語,傳言趙傑在外麵有了相好。郭莉起初不在意,但傳言越來越多,丈夫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難得回家一次,也是匆匆就走。郭莉反複打聽,終於知道丈夫的確有了“外遇”,女方是一個離異但頗有風韻的商界女人。郭莉質問丈夫,趙傑淡淡地說:“逢場作戲,男人嘛,總會有點。”此後回來的次數更加少了。
這樣的事例我們早已不感到新奇。但是,男人真的就是有錢就變壞嗎?
有錢的男人有應酬,每個光怪陸離的夜晚,遊走在夜總會、酒吧、KTV,洗腳、按摩、蒸桑拿。辛苦的不止男人,女人在家也是很辛苦。
我們很容易能找到一堆應酬的理由。男人有錢,而錢是要花的,不花錢,不交朋友,不一起“腐敗”,是很難融合到那個圈子裏的。誰不參與,誰就不是自己人。所以男人們或“身不由己”或“正中下懷”、“半推半就”地加入了進去。
於是男人回家越來越晚,“婚外戀”、“包二奶”,對家裏的女人越來越冷落。也許剛開始的時候會觸動他們的良心,但是次數多了,時間長了,外麵的誘惑還是戰勝了家裏的糟糠。
鏡頭轉向另一麵,白天女人在周圍女性羨慕的目光中招搖過市,晚上卻在電視和美容院裏打發著寂寞的時光。她們穿著昂貴的內衣,卻沒有人來欣賞;剛做過美容的白嫩肌膚,沒有人來親近;她們把孩子哄睡了,自己卻沒了睡意,直到鑰匙開門的聲音響起,直到他的呼嚕打了起來,接近天亮了才輾轉入睡。
女人們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幸福,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枕邊的那個人卻越來越陌生和遙遠,錢越來越多,卻越來越在意自己的位置會不會給人奪去,在意自己身上會不會染上什麼病……
拋開倫理道德不講,我們試圖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一下,也許能理清一些比較理性的思路:
首先,這是一個邊際效用遞減的問題。男女組成家庭後,對另一半早已熟悉,對美好的新鮮感逐漸褪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男人三十一朵花,女人三十豆腐渣”。隨著年齡增長,事業順利的男人越來越有魅力,越來越容易尋求新的滿足,而妻子卻越來越沒有“亮點”,越來越不能得到男人新的“投資”。
其次,按照心理學的規律:繼續對已經滿足的需求追加投入是無效的刺激。所以男人們自然要尋找新的刺激了,於是就會出現買房、買車,甚至養情人、包二奶等一係列新的需求。需求的轉變是需要有錢作保證的。
男人有錢變壞,跟需求轉移是一樣的。在沒有錢的時候,男人的需求是比較小的,因為男人沒有擴大自己需求的資本。在資本充裕了,男人固有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他就會尋求新的追求。
世上沒有絕對的事物,男人會變壞,女人同樣如此。所以上述的兩點對女人同樣適用。
男人也好,女人也罷,都應當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強,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那樣,不僅“男人有錢就變壞”不會出現,“女人為有錢而變壞”也不會出現。孔了講究“吾日三省吾身”,當夫妻出現矛盾時,何不彼此都從自己反省開始,從結婚的最大收益出發約束自己呢?
單身女子的經濟學分析
感情的問題,同樣也是利益權衡的問題,隻不過這裏的利益包含了感情而已。愛情和婚姻就像其他人類行為一樣,尋求的是實實在在的收益,必然經由理性的選擇,並符合經濟學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分析。在經濟學家看來,單身同樣是一種經濟理性的選擇。
泛泛的一次性的男女間感情交往就像是購買日用消費品,而婚姻好比是購買耐用消費品。婚姻是需要很大投入的產品,包括喪失某些個人的自由、時間投入、資金投入,在茫茫人海中搜尋中意的男子必需的搜尋費用,找到之後的交往費用,另外婚後每天培養感情還需要投入一些流動資本。
這裏對單身女子的界定是27歲以上未婚或離異的女子。18歲還沒談戀愛的女子,她怎麼可能就成了單身,她的經濟怎麼能代表單身女子經濟?
單身女子走入婚姻的“機會成本”更大,所以寧願選擇單身。一般來說,這個群體的收入高於普通群體,正是因為經濟上的獨立性這個前提條件,使她們無須依賴男性,而對婚姻挑三揀四。舊時代的女子單身極少,因為女子一無所有,完全沒有經濟地位,嫁給男人,失去的是自由,但可以得到飯碗。在現代社會,一個優秀的職業女子麵臨許多選擇,她有很好的工作機會,有遠大前程。如果婚姻要放棄的太多,她會舍不得;如果婚姻要投入的太多,她也會舍不得。單身女子論條件往往不是找不到男人,隻是因為婚姻的機會成本太高,相比之下,單身反而有更好的預期回報,單身便成為自然與理性的選擇。可以預測,社會提供給女性的工作與發展機會越多,單身女子群體就會越大。
選擇了事業的單身女子會出現更高的“沉沒成本”,這使得婚姻的選擇變得更加不容易。比如投資一個項目,完成可能要1個億,投入5000萬之後,你開始懷疑這個項目是不是值得做,但是如果放棄,5000萬元就“沉沒”了,所以你往往還會固守這個項目。一個女孩子,在大學裏愛上一個人可以追隨他到天涯海角,那時候她沒有沉沒成本或者說成本是很小的。但是一個在北京好不容易立下腳並被單位委以重任的女子,她的沉沒成本已經很高了,要她放棄一切追隨愛情到新疆、廣州是很難的。除非她能收回在事業上的投資,也就是說在另一個投資--婚姻市場上獲得更好的回報,否則她會割舍不得。所以說,單身女子事業越強,越希望有很好的感情,以獲得補償,但是在期望值很高的情況下,婚姻變得更不容易。
但這也許是一個惡性循環,在經濟學上叫做“路徑依賴”。也就是說,一個女子因為愛事業而錯過婚齡,又因為放不下事業而在單身的路上走得更遠。而如果經曆過感情的受傷,很多人會看到感情並不牢靠。出於彌補心理,她總得要一樣東西,那就是事業。所以人們看到她總是在忙碌。但越是如此,越不容易得到感情,最後可能就鎖定在單身的路上了。這就是單身女子的“路徑依賴”效應。所以我們看到單身女子成為女強人的概率更大。
不過,許多約束條件者是會變化的。婚姻是耐用消費品,而且可以逐漸增值。年輕的時候,女孩子很容易得到婚姻,但是機會成本大。年紀漸長,婚姻的機會成本會變小,而婚姻的效用特別是某些獨到的效用會逐漸凸顯,比如情感的寄托、家庭的福利,對孩子的喜歡,而彼時事業帶來的效用“邊際遞減”。這樣,事業和婚姻也許會出現一個交點,單身女子將降低對婚姻的條件以及對愛情的不切實際的想象,而走入現實的婚姻的殿堂。
分析單身女子經濟,與已婚女子對比,在投資與消費上有許多不同。
單身女子在交友上的費用會高於同齡的已婚女子。情感交流是人的一種天然心理需要,因為不存在婚姻這樣的耐用消費品,單身女子就需要用交友這樣的日用消費品來替代。所以,我們看到,已婚女子出門很少,一般都在家中相夫教子,而單身女子則經常會出現在各種熱鬧時尚的場合。當然,對於一些對婚姻還心存期望的單身女子而言,交友還包含著搜尋的動機,搜尋她的耐用消費品。她購買日用消費品,真正的目的卻在於尋找到自己的耐用消費品。
此外,她們為失衡的心靈找回心理平衡的投資更多。單身女子的感情和事業更容易出現失衡狀態,這時她們需要看心理醫生、找朋友傾訴、買玩具狗熊或者養寵物,她們還需要酒和藥品,比如鎮靜藥、安眠藥。她們用閱讀來排遣的時間會比已婚女性多,用於CD、DVD的投資也會更大。當心理失衡到一定程度,婚姻也許會成為單身女子的新的選擇。一個單身女子到了整夜獨自看碟的地步,她很可能會現實地開始考慮建立一個家庭了。
最後,單身女子為未來與老年的保障投資的更多。婚姻其實是人類社會最早的社會保障措施。單身女子沒有可指望的婚姻,她對未來的擔憂會更多,她會想辦法為自己保障。一般說來,男性會中意帶來更大活動空間的車,但是女性一定更中意於買房,以獲得安全保障。如果到了一定年齡,比如35歲以上,她會開始為養老做安排,會更願意購買社會保險。所以,她們其實是保險的重要市場消費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