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當車輪子碾碎了夕陽,晚霞消失在天際,夫妻倆才拖著灌了鉛似的雙腿行走在回家的路上。20裏地咋就那般漫長,多少次,或妻或夫扶著毛驢車行走,邊走邊就睡著了,直到一個趔趄、一個跟頭栽倒方才醒過來,爬起來繼續趕路……頂著滿天繁星趕回家裏再給孩子們做飯、縫補衣服……“至今我清楚地記得,當母親拖著疲憊的身子給我們做好飯後,時常是依在炕頭借助微弱的煤油燈給我們縫補衣服。有多少個深夜,當我從夢中醒來時發現,母親拿著針線已倚著冰冷的土牆睡著了……又有多少個黎明,當我們睜開眼睛時,看到做好的飯菜已擺放到桌子上,父母親不知何時又早就趕到沙邊子了……嚴重的超負荷的強體力勞動啊!父母咋就能受得了,真像是鐵打的一樣!”白春蘭畢業於南京大學的二兒子眼含熱淚,目光直直地盯著牆壁上父親的遺像如實說……
冬去春來,夏秋往複。曆經三年多艱苦、超強的奮鬥,身上不知脫了幾層皮,白春蘭和丈夫在沙窩裏植樹種草50多畝,曆經反複,成活率終於保在了七成多。往日灰黃的沙邊子,在白春蘭和丈夫的手裏破天荒地出現了大片綠色!她和丈夫掘地一米多,將不長莊稼的明沙一層層掀掉,翻出新土,極盡艱難,硬是平整出了4畝土地,並種上了小麥。
小毛驢踏蹄的嗒嗒聲牽引著水車的吱吱聲,清清的井水翻卷著歡快的浪花流進麥田裏時,夫妻倆眼裏閃著喜悅的光芒,他們似乎感到了即將收獲的幸福。與白春蘭、冒賢一樣過怕了窮日子、苦日子的同莊10戶人家,看到了沙邊子的希望,也相繼來到沙邊子種樹種草,挖井平地,也要在這裏開始新的生活。
然而,肆虐的毛烏素沙漠卻並沒有因為這對執著的夫婦付出了艱苦的勞動而萌發慈悲,斂其惡性。1983年夏,新的災難降臨了。一場罕見的特大沙塵暴將4畝即將收獲的小麥“吞噬”了!說來也怪,這一年冒寨子村偏遇上了好雨水,莊稼豐收了。這一來,到沙邊子參與開發的10戶人家一邊大叫後悔,一邊像是躲瘟疫似的躲開了沙邊子。“回吧,這地方不頂事,天不養人,是個白受苦的窩窩。”一些好心人勸白春蘭。“活該,逞能得很,一個二杆子男人領上個半吊子女人,有他的罪受!”一些尖刻之人挖苦冒賢……
寂靜蒼涼的沙灘上,又剩下了白春蘭、冒賢夫婦。他倆環顧四野,無言以對。“這地方真的不養活人?”白春蘭說她當時有過一絲這樣的念頭,但僅僅是一閃而過。“不!絕對不能這樣敗下陣來!在沙邊子快4年了,就當是瞎受一場苦,但卻也摸索到了一些經驗。”白春蘭在心裏使著勁。半晌,白春蘭開口了:“老冒,你服輸嗎?”冒賢緊攥拳頭,在沙子上捶得咚咚響,使勁地搖頭。白春蘭興奮地依偎在了丈夫身邊,“好,老冒!他們說我們二杆子、半吊子,咱就給他耍個二杆子、半吊子樣,我就不信這地方不養人,咱再幹它20年!前10年豁出去讓人埋汰、笑話,後10年我們要讓人來看咱。”白春蘭說她自己也不知道那時咋能有如此決心,可能真是被逼上梁山了!冒賢望著妻子那堅毅的、不服輸的樣,反問:“誰會來看咱?還不是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張飛。”兩人不禁失聲大笑起來。這笑聲回蕩在大漠中,也詮釋著這對大漠兒女堅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和那永不服輸的勁頭。夫妻倆毫不退縮,重整旗鼓,要跟飛揚跋扈的狂沙一決雌雄!“不是沙進我退,而是我進沙退,我要埋掉荒沙!”自此,夫妻倆置身絕境,背水一戰,開始了更加艱辛的奮鬥之路。
紮根沙邊子
1986年,當兩個兒子到鄉裏上了初中住校後,白春蘭、冒賢帶著兩個女兒義無返顧地舉家搬到了沙邊子,住進了搭起的兩間土坯房,從此在這裏紮下了根,也從此結束了5年來每天往返40裏地的艱辛曆程。在與風沙5年的抗爭中,白春蘭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實用的防沙治沙辦法。他們在繼續栽植喬木的同時,還選擇栽植了適應沙地生長、能防沙固沙的沙柳、苦豆草、沙蒿等灌木,起到了很好的防沙作用。這年,荒蠻、荒蕪、沉寂多年的沙漠終於第一次綻露出笑臉,回報了這對夫婦4麻袋小麥!他們終於有了收獲的時候,而且收獲的是在被人們視為生命禁區的“一棵樹”長出的糧食。初嚐成功喜悅,白春蘭夫婦的勁頭更足了。為了阻止風沙,他們不懈地植樹種草,可往往是一場大風就會使半個月或一個月的勞動成果被毀掉。這一年,縣科委獎勵給她家幾十棵葡萄苗,夫妻倆如獲至寶,他們小心翼翼地栽種上樹苗,每天擔水澆灌,精心照料,但不知咋的樹苗後來還是枯死了。夫妻倆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大為困惑。一天,白春蘭從一位鄉幹部那裏得知,離“一棵樹”不遠,縣科委辦了一個實驗點,那裏還有蘭州沙漠所來的能人呢!夫妻倆高興極了,合計著上門討教“科學”。第二天一大早,夫妻倆風塵仆仆趕到試驗點。他們見到一位幹部模樣的人正在地裏擺弄著幾棵叫不上名的樹苗子,便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很冒失地搭了話:“你幫幫我們吧,我們栽的葡萄樹苗全死了。”那位科技人員驚奇地注視著他倆,問他們是哪裏來的。當得知他們是沙邊子上第—家農民治沙戶且已有五六年的治沙經曆時,這位科技人員被深深感動了,馬上放下手頭的活領他們來到治沙試驗現場,手把手地教他們紮方草格固沙法,並耐心地為他倆選擇了適應沙地生長的楊柴、花棒、檸條等耐旱沙生植物種苗。夫妻倆感動得不知說啥才好。這一年,他們種植的灌木成活率達到了80%,在科技人員的指點下,葡萄樹、蘋果樹也都栽活了。夫妻倆在活生生、歡勢勢的喬灌木和那一行行牢固的、整齊的麥草方格前看到了科技的神奇,從此他倆迷上了“科學”。
我要學科學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宜為春。自從嚐到了科學治沙、科學植樹種草的甜頭後,白春蘭夫婦三天兩頭跑試驗點討教科學技術。一聽說試驗點上辦培訓班,不管手頭有多忙都要去參加。冒賢說這是“磨刀不誤砍柴工”。一年冬天,白春蘭在試驗點上看到一座用塑料薄膜覆蓋的豬圈,十幾頭大豬膘肥體壯,冬天也照常出欄,這可是平生第一次見到的稀罕事。想想自家土圈裏養的豬,料不少喂,可就是長得慢,冬天還掉膘。於是,她幹脆和丈夫住在試驗點學習。後來他倆也模仿著建起了全縣第一座農家溫棚豬舍,當年豬的出欄時間由原來的十個月到一年,縮短到五至六個月,育肥出欄生豬200頭!在學科學、用科學中,白春蘭夫婦為了掌握農作物對沙土的適應性,他們在平整開發的地上試種了四塊試驗田:一塊純沙地,一塊土地,一塊沙上鋪土,一塊土上鋪沙,種同樣的作物,施同樣的肥料,同時灌水,以收獲後的產量分高低。試驗結果表明,沙上鋪土莊稼長勢好、產量高,而土上鋪沙的西瓜則在全縣出了名。實踐中,白春蘭夫婦還創造了以草擋沙、以柳固沙和栽植楊樹、果樹防沙的“三行製治沙法”,既有效地遏製了流沙危害,又提高了經濟效益。他們還利用三條帶子井,采取立體複合種植法,麥套玉米、麥套蘿卜,竟然在這往昔“兔子不拉屎”的荒沙地上種出了好莊稼!他們還把養殖種植與加工業有機結合,多種經營全麵發展。更破天荒的是,夫婦倆還在他們的沙漠綠洲中挖了一個4畝大的水塘,投放了魚苗4000尾,在沙漠中養活了魚!
有誌者,事竟成!1991年,白春蘭、冒賢家經濟純收入達4萬元,人均達到6600多元,一躍跨入全縣富裕大戶行列!
豐碩的回報
白春蘭原先設想的“苦幹十年讓人來看”的目標提前了4年!白春蘭、冒賢夫婦出名了。他們在浩瀚的大漠中營造了一片綠洲,他們在沙漠裏種出了好莊稼,養活了魚,她家人均收入達到6600元。昔日大漠無際的不毛之地,今天千畝林海,瓜果飄香,六畜興旺!他們的事跡通過各種媒體傳到了縣上,傳到了地區,傳到了自治區乃至全國!一批批區內外的參觀隊伍紛至遝來,絡繹不絕。各級領導和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也前來視察、考察。來自美國、德國、英國、巴西、以色列、伊朗、剛果、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無不為白春蘭夫婦沙邊子的創舉稱奇;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十幾位高級官員稱白春蘭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典範”。
小小的沙邊子在白春蘭、冒賢的梳妝下,風光無限!1993年冒賢被鹽池縣委、縣人民政府授予“學科學、用科學,依靠科技致富帶頭人”稱號;1997年3月冒賢被銀南地委、銀南行署授予“銀南地區植樹造林先進工作者”稱號;1997年7月1日冒賢被鹽池縣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1996年3月8日,北京,莊嚴的人民大會堂,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的白春蘭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薑春雲、吳邦國、雷潔瓊、陳慕華的親切接見;同日,全國婦聯、國家林業部授予白春蘭“三八”綠色獎章;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頒獎表彰了“對沙產業發展作出貢獻者白春蘭同誌”。飽受了艱辛困苦的人,最能深切體味幸福的來之不易,在沙漠中跋涉過的人最能深切體味泉水的寶貴與甘甜。苦了多少年的冒賢、白春蘭此時怎能不激動不興奮呢。夫妻倆相互激勵,一定要更加發奮努力,創造更大業績,讓毛烏素的綠色向更深更遠延伸,造福當代,造福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