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卷六十五(九則)(3 / 3)

其文九百餘言,頗有東方朔《客難》、劉孝標《絕交論》之體。《集仙傳》所載神女《成公智瓊傳》,見於《太平廣記》,蓋敏之作也。鄒湛姓名,因羊叔子而傳,而字曰“潤甫”,則見於此。

漢武帝田蚡公孫弘

尚論古人者,如漢史所書,於武帝則譏其好大喜功。窮奢極侈,置生民於塗炭;於田蚡則詆其負貴驕溢,以肺腑為相,殺竇嬰、灌夫;於公孫弘則雲:“性意忌,外寬內深,飾詐釣名,不為賢大夫所稱述。”然以予考之,三君臣者,實有大功於名教。自秦始皇焚書坑儒,六學散缺,高帝初興,未遑庠序之事,孝惠、高後時,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好刑名,孝景不任儒。至於武帝,田蚡為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帝詳延天下多聞之士,鹹登諸朝,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為天下先。而公孫弘以治《春秋》為丞相,天下學士靡然鄉風。弘為學官,悼道之鬱滯,始請為博士官置弟子,郡國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請著為令。而《詩》、《書》、《易》、《禮》之學,彬彬並興,使唐、虞、三代以來稽古禮文之事,得以不廢。今之所以識聖人至道之要者,實本於此。史稱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號令文章,煥焉可述”,蓋已不能盡其美。然則武帝奢暴,固貽患於一時;蚡、弘之為人,得罪於公論,而所以扶持聖教者,乃萬世之功也。平帝元始詔書,尚能稱弘之率下篤俗,但不及此雲。

近世文物之殊

國家南渡以來,典章文物,多不與承平類。姑以予所親見者言之,蓋月異而歲不同,今聊紀從官立班隨駕、省試官入院、政府呼召、百官騶從、朝報簡削數項,以示子侄。

侍從常朝,紹興中分立於垂拱殿隔門上,南北相向,以俟追班。乾道中猶然。暨淳熙,則引於殿門上,東西對立。車駕出,常朝文臣自宰相至二史,武臣自宗王、使相至觀察使,以雜壓次序行焉。孝宗在普安邸,官檢校少保節度使,每出必處正尚書之後。而乾道以來,兩班分而為二,唯使相不然。故開府儀同三司皆與執政官聯行,而居其上。

紹興十二年壬戌,予寓南山淨慈,待詞科試,見省試官聯騎,公服戴帽,不加披衫。每一員以親事官一人執敕黃行前。是時,知舉、參詳、點檢官,合三十一員,最後一中官宣押者,入下天竺貢院。及三十年庚辰,予以吏部郎充參詳官,既入內受敕,則各各乘馬,不同時而赴院。至淳熙十四年丁未,忝司貢舉,則了與昔異。三三兩兩,自為遲速,其乘轎者十人而九矣。

宰府呼召之禮,始時庶僚皆然,已而卿、監、郎官及史局、玉牒所緣提舉官屬之故,一切得免。逮乾道以後,宰相益自卑,於是館職亦免。迄於淳熙,則凡職事官悉罷此製。

朝士騶從至少,各得雇募若幹,取步軍司名籍,而幫錢米於左藏,率就雇遊手、冗卒,兩分可供一名。如假借於近郡者,給其半。初猶破省,馬並一馭者,後不複有焉。若乘轎,僅能充負荷而已。今日以益增,雖下列亦占十餘輩。

進奏院報狀,必載外郡謝上或監司到任表,與夫慶賀表章一篇,凡朝廷除郡守,先則除目,但雲:“某人差知某州,替某人”,及錄黃下吏部,則前銜後擬雲:“某官姓名宜差知(或權知、權發遣)某州、軍州兼管內勸農營田事,替某人。到任成資闕(或雲年滿),仍借紫借緋,候回日卻依舊服色”。外官求休致,則雲:“某州申某官姓名,為病乞致仕”,或兩人三人後,雲:“某時已降敕,命各守本官致仕。”今不複行,但小報批下。或禁小報,則無由可知。此必一宰相以死為諱者,故去之。外官表章聞,有一二欲士大夫見之者,須以屬東省乃可。郡守更不報細銜。禮文簡脫,一致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