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卷七十(十二則)(1 / 3)

白蘇詩紀年歲

白樂天為人誠實洞達,故作詩述懷,好紀年歲。因閱其集,輒抒錄之:“此生知負少年心,不展愁眉欲三十。”莫言三十是年少,百歲三分已一分。”“何況才中年,又過三十二。”“不覺明鏡中,忽年三十四。”“我年三十六,冉冉昏複旦。”“非老亦非少,年過三紀餘。”“行年欲四十,有女曰金鑾。”“我今欲四十,秋懷亦可知。”“行年三十九,歲暮日斜時。”“忽因時節驚年歲,四十如今欠一年。”“四十為野夫,田中學鋤穀。”“四十官七品,拙宦非由它。”“毛鬢早改變,四十白發生。”“況我今四十,本來形貌羸。”“衰病四十身,嬌癡三歲女。”“自問今年幾,春秋四十初。”“四十未為老,憂傷早衰惡。”“莫學二郎吟太苦,才年四十鬢如霜。”“下有獨立人,年來四十一。”“若為重入華陽院,病發愁心四十三。”“已年四十四,又為五品官。”“麵瘦頭斑四十四,遠謫江州為郡吏。”“行年四十五,兩鬢半蒼蒼。”“四十六時三月盡,送春爭得不殷勤。”“我今四十六,衰悴臥江城。”“鬢發蒼浪牙齒疏,不覺身年四十七。”“明朝四十九,應轉悟前非。”“四十九年身老日,一百五夜月明天。”“衰鬢蹉跎將五十,關河迢遞過三千。”“青山舉眼三千裏,白發平頭五十人。”“宦途氣味已諳盡,五十不休何日休。”“五十江城守,停杯忽自思。”“莫學爾兄年五十,蹉跎始得掌絲綸。”“五十未全老,尚可且歡娛。”“長慶二年秋,我年五十一。”“二月五日花如雪,五十二人頭似霜。”“老校於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前歲花前五十二,今年花前五十五。”“倘年七十猶強健,尚得閑行十五春。”“去時十一二,今年五十六。”“我年五十七,榮名得幾許。”“我年五十七,歸去誠已遲。”“身為三品官,年已五十八。”“五十八翁方有後,靜思堪喜亦堪嗟。”“半百過九年,豔陽殘一日。”“火銷燈盡天明後,便是平頭六十人。”“六十河南尹,前途足可知。”“不準擬身年六十,上山仍未要人扶。”“不準擬身年六十,遊春猶自有心情。”“我今悟已晚,六十方退閑。”“今歲日餘二十六,來歲年登六十二。”“心情多少在,六十二三人。”“六十三翁頭雪白,假如醒黠欲何為。”“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羸。”“我今六十五,走若下坡輪。”“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五十八歸來,今年六十六。”“無憂亦無喜,六十六年春。”“共把十千沽一鬥,相看七十欠三年。”“七十欠四歲,此生那足論。”“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又問年幾何,七十行欠二。”“更過今年年七十,假如無病亦宜休。”“今日行年將七十,猶須慚愧病來遲。”“且喜同年滿七十,莫嫌衰病莫嫌貧。”“舊語相傳聊自慰,世間七十老人稀。”“皤然七十翁,亦足稱壽考。”“昨日複今辰,悠悠七十春。”“人生七十希,我年幸過之。”“白須如雪五朝臣,又入新正第七旬”(時年七十一)。“行開第八秩,可謂盡天年。”“吾今已年七十一,眼昏須白頭風眩。”“七十人難到,過三更較稀。”“七十三人難再到,今春來是別花來。”“七十三翁旦暮身,誓開險路作通津。”“風光拋得也,七十四年春。”“壽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其多如此。蘇公素重樂天,故間亦效之,如“龍鍾三十九,勞生已強半,歲莫日斜時,還為昔人歎”,正引用其語。又“四十豈不知頭顱,畏人不出何其愚”、“我今四十二,衰發不滿梳”、“憶在錢塘正如此,回頭四十二年非”、“行年四十九,還此北窗宿”、“吾年四十九,賴此一笑喜”、“嗟我與君皆丙子,四十九年窮不死”、“五十之年初過二,衰顏記我今如此”、“白發蒼顏五十三,家人強遣試春衫”、“先生年來六十化,道眼已入不二門”、“紛紛華發不足道,當返六十過去魂”、“我年六十一,頹景薄西山”、“結發事文史,俯仰六十逾”、“與君皆丙子,各已三萬日”。玩味莊誦,便如閱年譜了。

天將富此翁

唐劉仁軌任給事中,為宰相李義府所惡,出為青州刺史。及代還,欲斥以罪,又坐漕船覆沒免官。其後百濟叛,詔以白衣檢校帶方州刺史。仁軌謂人曰:“天將富貴此翁邪!”果削平遼海。白樂天有《自題酒庫》一篇,雲:“身更求何事,天將富此翁。此翁何處富?酒庫不曾空。”注雲“劉仁軌詩:‘天將富此翁。’以一醉為富也。”然則唐史以此為仁軌之語,而不言其詩,為未審耳。

白公說俸祿

白樂天仕宦,從壯至老,凡俸祿多寡之數,悉載於詩,雖波及他人亦然。其立身廉清,家無餘積,可以概見矣,因讀其集,輒敘而列之。其為校書郎,曰:“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餘。”為左拾遺,曰:“月慚諫紙二千張,歲愧俸錢三十萬。”兼京兆戶曹,曰:“俸錢四五萬,月可奉晨昏。廩祿二百石,歲可盈倉囷。”貶江州司馬,曰:“散員足庇身,薄俸可資家。”《壁記》曰:“歲廩數百石,月俸六七萬。”罷杭州刺史,曰:“三年請祿俸,頗有餘衣食。”“移家入新宅,罷郡有餘資。”為蘇州刺史,曰:“十萬戶州尤覺貴,二千石祿敢言貧!”為賓客分司,曰:“俸錢八九萬,給受無虛月。”“嵩洛供雲水,朝廷乞俸錢”“老宜官冷靜,貧賴俸優饒。”“官優有祿料,職散無羈縻。”“官銜依口得,俸祿逐身來。”為河南尹,曰:“厚俸如何用,閑居不可忘。”不赴同州,曰:“誠貪俸錢厚,其如身力衰!”為太子少傅,曰:“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閑人。”“又問俸厚薄,百千隨月至。”“七年為少傅,品高俸不薄。”其致仕,曰:“全家遁此曾無悶,半俸資身亦有餘。”“俸隨日計錢盈貫,祿逐年支粟滿囷。”“壽及七十五,俸占五十千。”其泛敘曰:“曆官凡五六,祿俸及妻孥。”“料錢隨官用,生計逐年營。”“形骸俛班行內,骨肉勾留俸祿中。”其他人者,如陝州王司馬曰:“公事閑忙同少尹,俸錢多少敵尚書。”劉夢得罷賓客,除秘監,祿俸略同,曰:“日望揮金賀新命,俸錢依舊又如何!”歎洛陽,長水二縣令曰:“朱紱洛陽官位屈,青袍長水俸錢貧。”其將下世,有《達哉樂天行》曰:“先賣南坊十畝園,次賣東郭五頃田。然後兼賣所居宅,仿佛獲緡二三千。但恐此錢用不盡,即先朝露歸夜泉。”後之君子試一味其言,雖日飲貪泉,亦知斟酌矣。觀其生涯如是。東坡雲:“公廩有餘粟,府有餘帛。”殆亦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