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不可名園
今人亭館園池,多即其方隅以命名。如東園、東亭、西池、南館、北榭之類,固為簡雅,然有當避就處。歐陽公作《真州東園記》,最顯。案:《漢書·百官表》:“將作少府,掌治宮室。屬官有東園主章。”注雲:“章謂大材也。主章掌大材,以供東園大匠。”紹興三十年,予為省試參詳官,主司委出詞科題,同院或欲以“東園主章”為箴,予曰:“君但知漢表耳!《霍光傳》:‘光之喪,賜東園溫明。’服虔曰:‘東園處此器,以鏡置其中,以懸屍上。’。師古曰:‘東園,署名也,屬少府。其署主作此器。’《董賢傳》:‘東園秘器以賜賢。’注引《漢書議》:東園秘器作棺。若是,豈佳處乎?”同院驚謝而退。然則以東名園,是為不可。予有兩園,適居東西,故扁西為西園,而以東為東圃,蓋避此也。
一二三與壹貳叁同
古書及漢人用字,如一之與壹,二之與貳,三之與叁,其義皆同。《鳲鳩序》:“刺不壹也。”又雲:“用心之不壹也。”而正文”其儀一兮”。《表記》:“節以壹惠。”注:“言聲譽雖有眾多者,節以其行一大善者為諡耳。”漢《華山碑》:“五載壹巡狩。”《祠孔廟碑》:“恢崇壹變。”《祝睦碑》:“非禮,壹不得犯。”而後碑雲:“非禮之常,一不得當。”,則與壹通用也。《孟子》:“市價不貳。”趙岐注雲;“無二賈者也。”本文用大貳字,注用小二字,則二與貳通用也。《易·係辭》:“參天兩地。”《釋文》雲:“參,七南反。又如字,音三。”《周禮》:“設其參。”注:“參,謂卿三人。”,是三與參通用也。九之與久、十之與拾,百之與佰亦然。予頃在英州,訪鄰人利秀才。利新作茅齋,頗淨潔,從予乞名。其前有兩高鬆,因為誦《藍田壁記》,命之曰“二鬆”。其季請曰:“是使大貳字否?”坐者皆哂。蓋其人不知書,信口輒言,以貽譏笑。若以古字論之,亦未為失也。文惠公名流杯亭曰“一詠”,而采借隸法,扁為“壹詠”,讀者多以為疑,顧第弗深考耳。
何恙不已
公孫弘為丞相,以病歸印,上報曰:“君不幸罹霜露之疾,何恙不已?”顏師古注:“恙,憂也。何憂於疾不止也。”《禮部韻略》訓恙字,亦曰憂也。初無訓病之義。蓋既雲罹疾矣,不應複雲病,師古之說甚為明白。而世俗相承,至問人病為貴恙,謂輕者為微恙,心疾為心恙,風疾為風恙,根著已深,無由可改。
兩漢用人人元元字
《前漢書》好用人人字,如《文帝紀》“人人自以為得之者以萬數”,又曰“人人自安難動搖”。《元帝紀》“人人自以得上意”。《食貨誌》“人人自愛而重犯法”。《韓信傳》“人人自以為得大將”。《曹參傳》“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張良傳》“人人自堅”。《叔孫通傳》“吏人人奉職”。《賈誼傳》“人人各如其意所出”。《揚雄傳》“人人自以為咎繇”。《鮑宣傳》“人人牽引所私”。《韓延壽傳》“人人問以謠俗”、“人人為飲”。《張騫傳》“人人有言輕重”。《李尋傳》“人人自賢”。《王莽傳》“人人延問”。《嚴安傳》“人人自以為更生”。《王吉傳》“人人自製”是也。《後漢書》亦間有之,如《崔駰傳》“人人有以自優”。《五行誌》“人人莫不畏憲”。《吳漢傳》“諸將人人多請之”。《申屠剛傳》“人人懷憂”。《王允傳》“人人自危”。《荀傳》“人人自安”。《呂強傳》“諸常侍人人求退”是也。又元元二字,考之六經無所見,而兩《漢書》多用之。如《前漢·文帝紀》“全天下元元之民”,《武紀》“燭幽隱,勸元元”、“所以化元元”。《宣紀》“不忘元元”,《元紀》“元元失望”、“元元何辜”、“元元大困”、“元元之民,勞於耕耘”、“元元騷動”、“元元安所歸命”。《成紀》“元元冤失職者眾”。《哀紀》“元元不贍”。《刑法誌》“罹元元之不逮”。《嚴安傳》“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嚴助傳》“使元元之民,安生樂業”。《賈捐之傳》“保全元元”。《東方朔傳》“元元之民,各得其所”。《魏相傳》“尉安元元”、“唯陛下留神元元”。《鮑宣傳》“為天牧養元元”。《蕭育傳》“安元元而已”。《康衡薛宣傳》“哀閔元元”。《王嘉傳》“憂閔元元”。《穀永傳》“以慰元元之心”。《匈奴傳》“元元萬民”是也。《後漢·光武紀》“下為元元所歸”、“賊害元元”、“元元愁恨”、“惠茲元元”。《章紀》“誠欲元元去末歸本”、“元元未逾”、“深元元之愛”。《和紀》“愛養元元”、“下濟元元”。《順紀》“元元被害”。《質紀》“元元嬰此困毒”。《桓紀》“害及元元”。《鄧後紀》、《劉毅傳》“垂恩元元”。《王昌傳》“元元創痍”。《耿弇傳》“元元叩心”。《郎傳》“弘濟元元”、“貸贍元元”。《曹褒傳》“仁濟元元”。《範升傳》“元元焉所呼天”、“免元元之急”。《鍾離意傳》“憂念元元”。《何敞傳》“元元怨恨”、“安濟元元”。《楊終傳》“以濟元元”。《虞詡傳》“遭元元無妄之災”。《皇甫規傳》:平誌畢力,以慶元元”是也。予謂元元者,民也。而上文又言元元之民、元元黎民、元元萬民,近於複重矣。故顏注:“或雲。元元,善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