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變則通——察言觀色的辦事技巧(二)(1 / 3)

在你與他人交談時,對對方的言語、表情、手勢、動作以及看似不經意的行為有較為敏銳細致的觀察,是掌握對方意圖的先決條件,善於測得風問才會使舵。

提起李嘉誠,可能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下麵這個故事就是關於他的一個故事。

少年時期在茶樓打工時,李嘉誠就非常善於揣摩陌生人的心理,這使得他在以後的推銷工作中受益無窮。

一次,李嘉誠推銷鍍鋅鐵桶。他跑到中下層居民區專找老太太賣桶,因為李嘉誠深知,老太太們一般都喜歡經常串門聊天,倘若她覺得鐵桶好,自然而然會向別人宣傳。也就是說,隻要李嘉誠賣動一隻,就等於賣出一批。結果不出所料,他的推銷,大獲成功。可見了解了他人心思,再辦事是多麼的容易。

具有準確的判斷力是成功的重要條件,凡事要充分了解,詳細研究,掌握準確資料,自然能做出適當的判斷

從以上事例中我們就能夠看出,在辦事過程中,善於觀察對方的心理,了解對方的意圖和心思,就能夠達到更高的效率,也就是說能辨風向才會使好舵。

3.洞悉對方的言外之意

有個窮人得了一種病,病情漸漸加重,醫生說他沒有希望了。病人禱告眾神,說如果能病好下床的話,一定設百牛祭,送禮還願。他妻子正站在旁邊,聽他這麼說,便問道:“你從哪兒弄這筆錢來還願呀?”他回答說:“你以為神讓我病好下床,是為了向我要這些東西嗎?”

這則故事是說,實際上不想做的事情,人們倒最容易答應下來,人有時候心口不一。由此看來,察言是很有學問的技巧。人內心的思想,有時會不知不覺在口頭上流露出來,因此,與別人交談時,隻要留心仔細地聽,就可以從談話中洞悉出對方的言外之意與內心世界。

俗話說:“聽話聽音,鑼鼓聽聲。”意思是說要聽明白人家所敘的是什麼事,闡述的是什麼道理,有無什麼深刻的含義。當然這裏的“聽音”的“音”,也包括說話人依自己的說話環境和需要,反映出來的邏輯重音。同時,聽話聽音,不僅需聽出話的表麵,而且還要聽出話中的含義,聽出“弦外之音”,聽出名堂,悟出道理來。

在與他人交談的過程中,要留意對方隱藏的說話:人與人之間的說話有時不很直接,有些資料是隱藏的,我們耳朵和腦筋都要齊齊活動,找出隱藏的說話。在漫談資料中,留意對方說話時的內容及語氣,可能會幫助了解對方的感受或言外之意。

學會聆音察理

聆指的就是聆聽,但聆和聽不一樣。聆是仔細聽,十分專心地聽,而聽隻是一個泛泛的聽的動作。聽別人講話仔細地聽,就是聆音。察是審察、考察,理是話裏麵的道理,話裏麵深一層的含義。俗話說“聽話聽聲,鑼鼓聽音”,就是這個意思。對方說的話,要表達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一定要搞明白。在與人交往中,有時對方的話中就存在“假語存”而“真事隱”,如果不懂得聆音察理,不但會聽不懂對方的話,甚至還會鬧出笑話來。

這就要人們做到,聽人之言要審察其是非道理,而不是隻聽話的表麵意思。

在交談時,人內心的思想,有時會不知不覺流露出來。所謂“流露”,就是不明說,但是從措辭、語氣、語調和體態等方麵曲折傳達出言外之意。

倘若隻聽表麵話,對別人無聲的信息無動於衷,通常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摸不清對方真正要表達的意思。因此,在辦事過程中,與人交談要注意聽,這樣就能夠聽得出其弦外之音,看到別人真正想表達的東西。我們應該從哪幾個方麵來聽這種別人的言外之意呢?

一、從對方談論的話題看其內心。

人們的情緒常常會在不知不覺中從某話題中呈現出來。話題的種類是形形色色的,如果要明白對方究竟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就要觀察話題與說話者本身的相關狀況,從這些方麵著手你就能獲得更多信息。

與中年女士交談時,她們的話題大多都是圍繞著自己展開。由於是這個年齡段,肯定會對一些護膚品、化妝品、目前最流行的時尚服裝等這些感興趣,所以,在與她們交談時,多多傾聽而不是多說,隻有學會了聽,你才能從對方的話語中找出更多信息,掌握了這些,再與之進行談話,事情也就好辦多了。

在年輕小夥子的眼中,車子莫過於是他們最愛談論的話題。關於車子的雜誌也跟音樂、足球雜誌一樣暢銷。小夥子的話題幾乎都涉及與車子的品牌、行程距離、速度等有關的話題,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暫時買不起車。事實上,對方如此熱衷於車的話題,無非在表示自己將來有能力購車,或者是自己對這些懂得很多,這也是一種時髦的話題罷了,無非是想展示一下自己。所以說,與此類人談話時,要聚精會神地聽他們侃車,盡量不要擺出討厭或不耐煩的麵孔,對於這類人來說,光你的耐心就足以滿足對方的虛榮心。

二、措辭的習慣流露出的“秘密”。

一個人的語言能夠表明其出身情況,語言除了社會的、階層的或地理上的差別外,還有因個人的水平而出現差別的心理性的措辭。人的種種曲折的深層心理就會不知不覺地反映在自我表現的手段——措辭上。即使同自己想表現出的自我形象不一樣,但是通過洞悉措辭常常就能夠大體上看出一個人的真實形象,在這種意義上,正是他本人沒意識到的語言特征,就能夠告訴人們他的其人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