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現在已成為人們處理人情最根本的準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非洲某個國家內,白人政府實施“種族隔離”政策,不允許黑人進入白人專用的公共場所。白人也不喜歡與黑人來往,認為他們的種族與身份都很低賤,避之唯恐不及。
一天,有個白人姑娘在沙灘上日光浴,由於過度疲勞,她睡著了。當她醒來時,晚上都即將來臨。
此時,她覺得肚子餓了,便走進沙灘附近的一家餐館。
她推門而入,選了張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在那等了大約15分鍾,沒有侍者前來招待她。她看著那些服務員都忙著侍候比她來得還遲的顧客,對她則不屑一顧。她頓時怒氣滿腔,打算向前去責問那些服務員。
當她站起身來,正準備向前邁步時,眼前有一麵大鏡子。她看著鏡中的自己,眼淚不由奪眶而出。
原來,她已被太陽曬黑了。
此時,她才真正體會到黑人被白人歧視的滋味!
這則實例中解釋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含義,它告訴人們,不管你是一個什麼身份的人,都不能以個人之好惡定度處事,而要根據事情的情理決定情況,這樣才能博得人們的信服。就是說要人們通曉人情,學會將心比心、換位思考,遇事要仔細揣摩過對方,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通過溝通說服他人,使其感到來自對方的真誠,並迎以同樣真誠的回饋,以達到人們之間的和諧。
懂得換位思考
有一位年輕人去請教智者:“我怎樣才能成為自己愉快,也能帶給別人快樂的人呢?”
智者笑著說:“你有這樣的願望已經很難得了。我送你四句話,第一句是,把自己當別人。你能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嗎?”
年輕人回答:“是不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把自己當成別人,這樣痛苦自然就減輕了;當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一些?”
智者微微點頭,接著說,“第二句是,把別人當成自己。”
年輕人沉思了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要,而且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
智者高興得兩眼放光,繼續說道:“第三句話,把別人當別人。”
年輕人默默思索著,而後回答說:“是不是說要充分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
智者哈哈大笑稱讚:“很好,很好,孺子可教!”第四句是,“把自己當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你留著以後慢慢品味吧!”
這則寓言提示了人總需要達到一些目的,而實現這一目的最需要的條件就是換位思考。所謂換位思考,就是從對方的立場和角度來考慮問題。懂得了換位思考的真諦,也就會懂人情,通人情,從而做事時就會為他人著想,不“己不欲,施於人”,做到了這一點,做事時才更易成功。
宋代大文豪範仲淹曾在嶽陽樓上留下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千古名句,這句頗具哲理性的觀點道出了為人處世的四字真言:換位思考。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經常會受到工作、生活、愛情等不同方麵問題的困擾。而習慣性的思維模式無法使我們擺脫困境,從而導致了更多、更深的心理問題產生,對自身、對家庭、對社會都產生了不良的影響,為矛盾、衝突、甚至惡性事件的發生埋下了伏筆。因此,我們要善於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換位思考的關鍵就是要改變平時慣用的思維方式,站在對方的立場,用新的理解和方法指導其行動。這就要求人們學會通曉人情,與他人交往中學會察言觀色,遇事要學會變通,換一種立場看問題,獲得全新的觀察視角,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矛盾和衝突。
在現實生活中,需要人們換位思考的問題比比皆是,比如,顧客與服務員、司機與交警、家長與老師、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家長、批評者與被批評者、上級與下級、幹部與群眾等等。如果能夠通曉人情,懂得換位思考,那麼看待問題、處理事情、解決矛盾,就會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智慧、多一些方法,從而做起事來更順手。
換位思考,關鍵之處就在於設身處地去思考。有句俗話說瞎子點燈——白費蠟,但如果換位思考,有時就是一種智慧。
有一位盲人夜間行路,提著一盞明晃晃的燈籠,路人非常不解,忍不住上前問道:“你眼睛不好使,還打著這個燈籠有用嗎?”“有用有用,怎麼會沒用。”盲人認真地回答。這時,周圍聚來些好奇的人都覺得盲人會很尷尬。沒想到,這位盲人的回答令人振聾發聵:“正因為我看不見你們,我才需要這盞燈籠給你們這些明眼人以提示,免得你們在黑暗中看不見我這個盲人,把我撞倒了。”聽者心中豁然開朗,都被這位盲人的聰明所折服。而這位盲人手中燈籠所映照出的智慧,正是換位思考的經典一例。
一個人倘若想在任何場合中都遊刃有餘,那麼他首先要學會的就是通曉人情,一個通人情、懂人情的人做事時必定會得到他人的幫助。要做到通曉人情,也就要學會察言觀色,不懂得察言觀色的人,何以通曉人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