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不是朋友,但朋友一定是財富。”人稱“多個朋友多條路,少個朋友多堵牆”,可見建立“人情賬戶”的重要性。同樣,在靈活辦事的時候,也需要你精心地打理一下你的人情“賬戶”。
1.善於做“人情生意”
在人際交往中,當有人需要幫助時,要想得不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此事與我無關”,要做得也不是轉身離開,也不是不屑一顧。而要像一隻饑餓的鬆鼠撲向地球上的最後一粒鬆子一樣立馬撲上去。因為人情就是財富,人際關係一個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結人情,有人緣。所以說,善於做“人情生意”是非常重要的。
所謂人情,首先是相識。世上人無數,我們所能認識的人卻是有限的,而感情也正是從這些為數不多的相識者中來培育,不相識又怎能培育出感情來呢,更何況陌路人也不可能與你培育感情。俗話說得好,熟人好辦事,不熟者當然就不好辦事了,不相識就更談不上辦事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要謀求發展,免不了要辦各種各樣的事,這就需要你就認識許多人,而且多多益善。
人們身在複雜的人際關係圈中,真正需要求人幫忙時,僅僅是相識者還是遠遠不夠的,你想辦事順利,人生之路順暢,就必須把相識者逐漸培養成“哥們”、“姐們”,也就是說,建立相互間比較密切的關係。這樣才能培育出較深厚的感情,在此基礎上你才能期望得到他人多方麵的幫助。
想要在人際交往中左右逢源,就要像儲蓄一樣儲蓄情意。我們都知道求人幫忙時地位往往是被動的,可如果別人欠了你的人情,求別人辦事時就會容易多了,有時甚至不用親自開口,自然會有人來幫你。做人做到這種程度,與善於結交人情,樂善好施不無相關。很多時候在情關係學中都要用到“施恩術”,這也是人情關係學中最基本的策略和手段,以及開發利用人際關係資源最為穩妥的靈驗功夫。
然而要將這種策略運用的遊刃有餘卻不太容易,這其中有著許多的要領,若運用不當,則會適得其反。
有些時候在你對別人進行幫助時,也就是說你在“施恩”時,不要說得過於直露,挑得太明,因為這樣會令對方感到丟了麵子,臉上無光,有時可能還會固執地拒絕你的幫助;給別人已經幫過的忙,也無須四處張揚,既然已經幫了,又有什麼好張揚的,讓別人都知道你是一位好施者嗎?
假如你是一位領導的話,那麼在與下屬關係的處理上更需要注意,你要做的是培養下屬對你的感情依賴,讓他們心甘情願為自己效力,而不是單純的以身份來壓製他們,這樣隻會令他們對你反感。
另外還有最最關鍵的一條就是:選擇對象。有些人是貪婪的,就像喂不飽的狼一樣,還如躺在農夫懷裏的蛇一樣,你幫了他,不代表也不能夠保證他以後不會反咬你一口。
有一則故事很能夠說明人際關係之間的微妙。戰國時代有個名叫中山的小國。有一次,中山的國君設宴款待國內的名士。當時正巧羊肉羹不夠,無法讓在場的人全都喝到。有一個沒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馬子期,此人懷恨在心,到楚國勸楚王攻打中山國。楚國是個強國,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國王逃到國外。他逃走時發現有兩個人手拿武器跟隨他,便問:“你們來幹什麼?”兩個人回答:“從前有一個人曾因獲得您賜予的一壺食物而免於餓死,我們就是他的兒子。父親臨死前囑咐,中山有任何事變,我們必須竭盡全力,甚至不惜以死報效國王。”
中山國君聽後,感歎地說:“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國矣。”即給予不在乎數量多少,而在於別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別人的心。我因為一杯羊羹而亡國,卻由於一壺食物而得到兩位勇士。
曾經有人說:古代社會是人情的社會,為人處世的成功與否皆取決於人們懂不懂人情世故,以及是否能如魚得水一般地處理好人際的關係;且不說中國自古就有並一直延續至今的人情至上的傳統,即使當代中國社會,我們也能夠強烈地感受到彌漫著濃烈的人情味,甚至可以說不懂人情、不會處理人情者在社會上簡直就寸步難行;而那些重人情、善於擺布人情者則可以左右逢源,活著瀟瀟灑灑,乃至飛黃騰達。
所以現在人們說現代社會是一種規則的社會,人們謀生也好,求出人投地也好,與他人建立某種關係也好,主要依據公之於世的各種規則、法律、製度、製度來行事。根據大多數人的生活體驗,這樣的說法是不能夠成立的。
我們要善於做“人情生意”,比如說對一個失意的人說一句暖心的話,對一個將倒的人扶一把,對一個無望的人賦予一個真摯的信任。這樣自己其實什麼也沒失去,但對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來說,也許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寬慰。然而一個人若是太看重自己一絲一毫的得失,這樣的人心中也會不時地泛起一些陰暗的沉渣,從他閃爍著麻木的神色目光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別人的困難,他可當作自己得意的資本,別人的失敗,他可化作安慰自己的笑料;別人伸出求援的手,他會冷冷地推開;別人痛苦地呻吟,他卻無動於衷。至於路遇不平,更是不會拔刀相助,就是見死不救,也許他還會有十足的理由。自私,使這種人吝嗇到了連微弱的同情和絲毫的給予都拿不出來。
沒有給人以幫助倒也無妨,關鍵是怕他墮落為一個無情的人,如若有一天他的心裏除了能容下一個可憐的自己,整個世界都無需關注和關心,那麼也就意味著他在一步步堵死自己所有可能的路,同時也在拒絕所有可能的幫助。
所謂的人情其實包括許多方麵,其中就有主動和自覺的付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送了些什麼東西,我們為他人做了一些什麼事情,常常會說一句:“做個人情”,“就算做了個人情”等等之類的話。凡懂得人情世故者,都知曉一個不是道理的道理:人生在世太小氣的話朋友一定很少,朋友少做事也一定很難。要與他人建立起感情,往往要付出,往往要給予對方實際的幫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的很微妙,有時非常需要幫助,可是在別人幫助時,又不希望施助者以施舍的口吻給予幫助,哪怕施助者其實並沒有那種同情與可憐的心態。
很多年前,一個農民很窮,在一個大雪天,他去向村裏的首富借錢。恰好那天首富興致很高,便爽快地答應借給他兩塊大洋,最後還大方地說:拿去開銷吧,不用還了!那農民接過錢,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家裏趕,因為家裏正急著用那救命的錢。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開院門,發現自家院內的積雪已被人掃過,連屋瓦也掃得幹幹淨淨。他讓人在村裏打聽後,得知這事是那個借錢的農民做的。首富突然明白了:給別人一份施舍,隻能將別人變成乞丐。於是他前去讓那位農民寫了一份借契,誰知那農民竟感激的流出了淚水。
農民用掃雪的行動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首富向他討債極大地成全了他的尊嚴。在首富眼裏,世上無乞丐把“施舍”變成了“施恩”,一字之差,高低立見,所起到的效果差別卻是異常之大。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人,幫了別人的忙,就覺得有恩於人,於是心懷一種優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這種態度是很危險的,常常會引發反麵的後果,也就是:幫了別人的忙,卻沒有增加自己人情賬戶的收入,正是因為這種驕傲的態度,把這筆賬抵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