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一瞥多情的痕跡(1 / 3)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1921年年底,林家父女抵上海,林徽因曾回憶過這段回家的路途:“聽到我所熟悉的曲子,那時我還是一個很小的小女孩,乘坐著一條船,穿過印度洋回家,那月光、舞蹈表演、熱帶的星空和海上的空氣一起湧進了我的腦際,而那一小片被稱作青年時代的東西,和一首歌裏短暫的輕快片斷一樣,像夢幻一樣地迷住了我,半是憂愁半是喜悅,我的心中隻是茫然若失。”

梁啟超派人接林徽因回北京,她又回培華女中讀書,而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暫居上海。

林徽因自然被托付於梁家照顧。林徽因再遇梁思成,彼此此時已經知道,你是我今生執手的人。

林徽因與梁思成初識於14歲,那年梁思成17歲。

梁思成女兒梁再冰寫過當年兩人當年見麵的場景:

“父親大約十七歲時,有一天,祖父要父親到他的老朋友林長民家裏去見見他的女兒林徽因(當時名林徽音)。父親明白祖父的用意,雖然他還很年青,並不急於談戀愛,但他仍從南長街的梁家來到景山附近的林家。在‘林叔’的書房裏,父親暗自猜想,按照當時的時尚,這位林小姐的打扮大概是:綢緞衫褲,梳一條油光光的大辮子。不知怎的,他感到有些不自在。

“門開了,年僅十四歲的林徽因走進房來。父親看到的是一個亭亭玉立卻仍帶稚氣的小姑娘,梳兩條小辮,雙眸清亮有神采,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頰有笑靨;淺色半袖短衫罩在長僅及膝下的黑色綢裙上;她翩然轉身告辭時,飄逸如一個小仙子,給父親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當年相遇的兩個少年,不自覺眷戀情深,卻又懵懂而不自知。愛情經住了似水流年,逃不過此間少年,他們在最好年齡的時候再度相遇,當時少年春衫已是白衣書生,依然相對笑如輕落的桂花,那種美好,月出驚山鳥。

他們談戀愛了,像所有年輕人一樣,快樂幸福地約會,約會的地點是太廟,林徽因矜持地低著頭往前,結果一抬頭,梁思成不見了,再一看,已經趴在樹上望她笑。那個時候的日子,年輕正好,花落不知多少。

從英國回來的林徽因,跟梁思成講了什麼是建築,多年以後梁思成成為了中國的建築大師:“在交談中,她談到以後要學建築。我當時連建築是什麼還不知道。徽因告訴我,那是包括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因為我喜愛繪畫,所以我也選擇了建築這個專業。”

多年以後當梁思成做實地考察需要攀爬大唐亦或大宋的塔身梁架時,我們常常能看到林徽因的身影。林徽因是水,隻為一個人傾注,她愛著他的事業,她與他一起登高望遠,為他缺失的地方彌補完全。梁思成坦承:“我不能不感謝徽因,她以偉大的自我犧牲來支持我。”而詩人卞之琳說:林徽因“實際上是他(梁思成)靈感的源泉。”

而林徽因的建築夢的啟蒙則是因為在英國的女房東是一位建築師,林徽因在那段寂寞的歲月裏常跟她一道出去寫生、作畫,她發現了她想要終生為之奮鬥的事業,而這位後來成為著名建築設計大師梁思成也是她的作品之一。

所以梁思成很愛林徽因,愛她所愛,幸福著她的幸福,悲歡著她的悲歡,為她的所愛去選擇一生奮鬥的事業,兩個人共擎一朵蓮花燈,以此攜手一路,不能分離,一起痛,一起悲歡,一起歡樂,一起幸福。所以聽聞辛苦多年整理的建築資料在天津保險箱裏被洪水衝沒,兩個人情不自禁抱在一起痛哭,有一件共同痛哭共同歡樂的事業是他們一生愛的精華。他們在一起的目標從來沒有南轅北轍過,一生相依為命,相扶立事。這一點,如一朵雲追逐風的方向的徐誌摩是永遠也比不了的,他一生都是也隻是個浪漫的詩人,而林徽因並不會把作詩當作一生嘔心瀝血之事,她和徐誌摩沒有這共擎一朵蓮燈之事,所以,她永遠都是徐誌摩回首時,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

1922年春天,18歲的林徽因、梁思成婚事“已有成言”,但未定聘。而3月,徐誌摩經金嶽霖作證,在柏林與張幼儀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