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這篇劄子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底寫的。這時王安石變法已四個年頭。隨著變法的深入展開,大地主階級保守派的阻撓和反對更加激烈了。宋神宗趙頊也有些動搖了。王安石為了反擊保守勢力的進攻,堅定宋神宗變法的信心,總結四年來變法的經驗,所以給宋神宗寫了這篇劄子。
文章著重對變法以來“其法最大、其效最晚、其議論最多”的“五事”,進行了綜合分析。指出(一):“和戎之策”已取得具體成效了。“幅員三千餘裏,舉戎羌之眾二十萬,獻其地”以歸附宋朝。(二)“青苗之令”已行之有效了,“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抑製了高利貸的盤剝。其餘三事,即免役法、保甲法、市易法,隻要“得其人緩而圖之”,也是可以取得成功的,同樣能夠收到“民力均”、“威勢強”、“國用饒”,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原文】
陛下即位五年,更張改造[1]者數千百事,而為書具[2],為法立[3],而為利者何其多也。就其多而求其法最大、其效最晚、其議論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4],二曰青苗[5],三曰免役[6],四曰保甲[7],五曰市易[8]。今青唐[9]、洮河[10],幅員三千餘裏,舉戎羌之眾二十萬,獻其地,因為熟戶,則和戎之策已效矣。昔之貧者舉息之於豪民,今之貧者舉息之於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則青苗之令已行矣。惟免役也,保甲也,市易也,此三者,有大利害焉。得其人而行之,則為大利;非其人而行之,則為大害。緩而圖之,則為大利;急而成之,則為大害。
傳曰:“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所攸聞。[11]”若三法者,可謂師古矣。然而知古之道,然後能行古之法,此臣所謂大利害者也。蓋免役之法,出於《周官》所謂“府、史、胥、徒”,《王製》所謂“庶人在官”者也。然而九州之民,貧富不均,風俗不齊,版籍[12]之高下不足據。今一旦變之,則使之家至戶到,均平如一,舉天下之役,人人用募[13],釋[14]天下之農,歸於畎畝。苟不得其人而行,則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保甲之法,起於三代丘甲[15]。管仲用之齊,子產用之鄭,商君用子秦,仲長統言之漢,而非今日之立異也。然而天下之人,鳧居雁聚[16],散而之四方而無禁也者,數千百年矣。今一旦變之,使行什伍相維[17],鄰裏相屬[18],察奸而顯諸仁[19],宿兵而藏諸用[20]。苟不得其人而行之,則搔之以追呼[21],駭之以調發[22],而民心搖矣。市易之法,起於周之司市[23],漢之平準[24]。今以百萬緡之錢,權[25]物價之輕重,以通商而貰[26]之,令民以歲人數萬緡息。然甚知天下之貨賄未甚行,竊恐希功[27]幸賞之人,速求成效於年歲之間,則吾法隳[28]矣。
臣故曰:三法者,得其人緩而謀之,則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則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則農時不奪[29]而民力均矣;保甲之法成,則寇亂[30]息而威勢強矣;市易之法成,則貨賄流通而國用饒[31]矣。
【注釋】
[1]更張改造:即更改,指變法。[2]為書具:已經具備了條例。[3]為法立:已經確立了法令。[4]和戎:指熙寧五年(1072年)王安石派王韶領兵出征,收複熙河地區(今甘肅臨夏、臨洮一帶),取得了重大的軍事勝利,爭取了藏族共同抵抗西夏統治者的侵擾。[5]青苗:即青苗法,於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施行。凡州縣農戶在夏秋兩季收割之前,可向當地政府借貸現錢或糧穀,幫助農民備荒和擴大生產,到夏收、秋收後,加息二分,歸還政府。這就抑製了豪強大戶的高利貸盤剝。[6]免役:即免役法。役指徭役,即征調民眾去為政府做無償勞動。由於官僚大地主享有免役特權,徭役負擔就落在農民和小地主身上。熙寧四年(1071年)開始實行免役法,按戶分五等負擔,取消了官僚大地主享受免役的特權。[7]保甲:保甲法,於熙寧三年(1070年)創行。主要內容是:十家組成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保有保長。凡一家有兩丁以上,出一人作保丁。農閑時依次作嚴格的軍事訓練,與正規軍相參為用。這是寓兵於民的政策,主要在於抵抗遼、夏統治者侵擾的戰備力量,同時也有防止農民起來的作用。[8]市易:市易法,於熙寧五年(1072年)施行。京都設有市易司為總機構,各地設市易務,控製市場。由國庫撥一百萬貫為資本,供小商販借貸之用。小商販以產業向政府作抵押,以年息二分向市易務借支。凡市場滯銷貨物,可以貨抵款。借款於半年或一年加息償還。使小商不再受豪商欺壓。[9]青唐:指青唐族(藏族的一支)居住在湟水流域一帶。[10]洮河:在今甘肅省西南部。[11]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辦事如果不效法古人,而能長久的,我還沒有聽說過。師,效法。師古,以古人為師,向古人學習。克,能。匪,同“非”。說,傳說自稱其名。攸聞,所聞。這是《尚書》裏的話。[12]版籍:名冊,戶籍。[13]用募:即傭募,出錢雇人服役。[14]釋:釋放。[15]丘甲:為了防備齊國進攻,魯成公元年三月,魯國定出“丘甲”製度,按田畝征發軍賦。《漢書·刑法誌》載得較詳,雲:“方一裏為井,十六井為丘,每丘出戎馬一匹,牛三頭。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出長轂一乘,戎馬四匹,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16]鳧居雁聚:像野鴨大雁一樣群居。鳧,野鴨的一種。[17]什伍相維:十家五家互相聯係。維,維係。[18]鄰裏相屬:鄰居互相聯結。屬,聯結。[19]察奸而顯諸仁:清查壞人,以顯示政府對百姓的愛護。仁,愛人。[20]宿兵而藏諸用:寓兵於農藏之待用。有戰備的作用。宿,寄寓。[21]搔之以追呼:以追逼、叱責的手段去騷擾百姓。搔,騷擾。追,追逼。呼,叱責。[22]駭之以調發:以征調征派的辦法來恐嚇老百姓。駭,驚恐。調發,征調、征派。[23]司市:古代負責管理市場的官。[24]平準:管理平衡物價的製度。[25]權:衡量。[26]貰:貸款。[27]希功:希圖有功。[28]隳:毀壞。[29]奪:失誤。[30]寇:指外族入侵。亂:指人民造反。[31]饒: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