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王安石這篇文章對人才的重要作用、選拔人才和使用人才都提出了精辟的見解。他提出統治者不重視人才,有三種偏見。接著提出人才與常人有何不同,隻有通過實踐來考察,如駑與驥是從實踐中才判別出來的一樣。對人才應當量才錄用。最後他用戰國時期、秦漢時期、唐太宗時期的曆史事例說明,人才總是適應時代的需要而產生的。

【原文】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欲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眾,不使其為者,何也?是有三蔽[1]焉。其尤蔽者,以為吾之位可以去辱絕危[2],終身無天下之患,材之得失無補於治亂之數[3],故偃然肆吾之誌[4],而卒入於敗亂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謂吾之爵祿貴富足以誘天下之士,榮辱憂戚在我,是吾可以坐驕[5]天下之士,而其將無不趨我者,則亦卒入於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養育取用之道,而然以為天下實無材,則亦卒入於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為患則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猶可以論其失者,獨以天下為無材者耳。蓋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6]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於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畫策[7]而利害得,治國而國安利,此其所以異於人者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皋[8]、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異於眾,況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異能於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9],故未有有其實而不可見者也。”此徒有見於錐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馬之在廄也。駑驥[10]雜處,其所以飲水食芻[11],嘶鳴啼齧[12],求其所以異者蓋寡。及其引重車,取夷路[13],不屢策[14],不煩禦[15],一頓其轡[16]而千裏已至矣。當是之時,使駑馬並驅方駕,則雖傾輪絕勒[17],敗筋傷骨,不舍晝夜而追之,遼[18]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後騏驥[19]與駑駘[20]別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為天下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耳。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簳[21],鏃[22]以百煉之精金,羽以秋鶚之勁翮[23],加強弩之上而之千步之外[24],雖有犀兕[25]之捍,無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決勝覿武[26]之所寶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撲,則無以異於朽槁之梃[27]也。是知雖得天下之瑰材桀智[28],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於是銖量[29]其能而審處之,使大者小者長者短者強者弱者無不適其任者焉。其如是則士之愚蒙鄙陋[30]者,皆能奮其所知以效小事,況其賢能智力卓犖[31]者乎?嗚呼!後之在位者,蓋未嚐求其說而試之以實也,而坐曰:天下果無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蓋聞古之人於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獨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因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則所以能複先王之法度。能複先王之法度,則天下之小事無不如先王時矣,況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獨言求而用之之道者。”

噫!今天下蓋嚐患無材可用者。吾聞之,六國合縱而辯說[32]之材出,劉項並世而籌畫戰鬥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謨謀諫諍之佐[33]來。此數輩者,方此數君未出之時,蓋未嚐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廣,人物之眾,而曰果無材者,吾不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