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王安石這篇文章論述怎樣識別壞人的偽裝。壞人總是要用偽裝把自己裝扮成好人,但偽裝總是不能長久的。他們的奸謀一旦被戳穿,便會原形畢露。文章用三個不同類型的曆史人物去說明貪、淫、佞的偽裝。文字短小精悍,富於說服力。但用鄭注為支持唐文宗剪除宦官之禍,作為奸佞的代表,後人對這一看法有爭議。這是王安石沿用舊說的局限所致。
【原文】
貪人廉[1],淫人潔[2],佞人直[3],非終然也,規有濟焉爾[4]。
王莽拜侯,讓印不受,假僭皇帝,得璽而喜[5],以廉濟貪者也。晉王廣求為塚嗣[6],管弦遏密[7],塵埃被之,陪扆未幾[8],而聲色喪邦[9],以潔濟淫者也。鄭注開陳治道[10],激昂顏辭[11],君民翕然[12],倚以致平[13],卒用奸敗,以直濟佞者也。
嗚呼!“知人則哲,惟帝其難之[14]。”古今一也。
【注釋】
[1]貪人廉:貪婪的人偽裝成清廉。[2]淫人潔:荒淫的人偽裝成純潔。[3]佞人直:善於巧言獻媚的人偽裝成正直。[4]規有濟焉爾:規,打算。濟,成功。焉爾,罷了。這句意思是:偽裝的打算,是為了取得成功罷了。[5]王莽拜侯,讓印不受,假僭皇帝,得璽而喜:王莽字巨君,西漢孝元皇後之侄。初時,他對上對下都很謙恭。漢元帝時,拜大司馬,至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漢成帝劉驁封他為新都侯,他一再推讓不受封侯之賜,迷惑了一些人,所以騙得了聲望。漢平帝即位(公元元年),以其女為後,委政於莽,號安漢公,加九錫。不久,弑平帝(公元6年),立孺子嬰,自稱假皇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稱帝,改國號為新。璽,皇帝傳國的印綬。[6]晉王廣求為塚嗣:晉王楊廣,是隋文帝楊堅的次子。楊廣初時裝成不愛聲色,騙取文帝和後的寵愛。又與越國公合謀,加深文帝和後對太子楊勇的不喜歡,被廢為庶人,立楊廣為太子。後文帝病了,發現楊廣所行無道,欲廢之。楊廣遂弑文帝,即位。塚嗣,嫡長子,這裏指太子。[7]管弦遏密:管,指簫、笛。弦,琴、瑟,泛指音樂。遏密,指皇帝死後停止舉樂。《尚書·舜典》:“帝乃殂落……四海遏密八音。”這裏指停止音樂活動。[8]陪扆未幾:陪,伴隨。扆(yǐ),屏風。陪扆,指皇帝的座位。古代天子見諸侯時,背靠著屏風而坐,因而引申為帝位的意思。
未幾,不久。[9]聲色喪邦:聲色,歌舞、女色。喪邦,亡國。[10]鄭注開陳治道:鄭注,絳州翼城(今山西翼城)人。出身寒微。本姓魚,冒姓鄭。以善醫為宦官王守澄所薦,並得到唐文宗信任。不久任翰林學士,工部尚書。與李訓一起支持文宗殺宦官王守澄,出任鳳翔節度使,企圖內外合力一舉消災宦官勢力。李訓怕鄭注搶功,先五日已發,是為甘露之變。
鄭注帶兵前來,聞李訓已敗,中途而還,為監軍張仲清所殺。開陳治道,開列、陳述治理國家的方法。[11]激昂顏辭:表情、言語都表現得慷慨激昂。顏,容顏,麵部表情。[12]翕然:統一或協調的樣子。[13]致平:達到太平。[14]知人則哲,惟帝其難之:見《尚書·皋陶》,原文是:“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意思是:知人善任,要做到這一點,連堯舜都感到困難啊。知人善任,那才是有智慧的人。知人,識別人。哲,明智的人。帝,指堯、舜。
【譯文】
貪婪的人偽裝成清廉,荒淫的人偽裝成純潔,善於巧言獻媚的人偽裝成正直,並非長期始終都是這樣,他們偽裝的打算,是為了取得成功罷了。
王莽當初封新都侯時,故作謙讓,不接受封侯的賞賜;後來篡奪了皇權,騙得了玉璽,便興高采烈起來,這是以清廉的偽裝達到貪婪目的的人。晉王楊廣想當太子,故意停止娛樂,簫笛琴瑟這些樂器上都積滿了灰塵,登上皇位不久,就沉醉於歌舞女色,以致亡國了,這是用純潔來掩飾荒淫的人。鄭注最初開列陳述治理國家的方法,言語、表情都表現得慷慨激昂,君民一致佩服,希望他能使國家達到太平,結果因搞奸謀而失敗,這是以正直來掩飾奸巧的人。
唉!“善於識別人,就是一個明智的人。要做到這點,連堯舜那樣的皇帝都感到困難啊!”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