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時拜太傅。[10]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陳蕃、李固之眾:王嘉,平陵人,字公仲,哀帝朝為宰相,封新甫侯。帝托傅太後遺詔,益封董賢二千戶,嘉封還詔書,極諫。召嘉詣廷尉,嘉仰天歎曰:“幸得充備宰相,不能進賢、退不肖,死有餘責。”遂不食,吐血死。傅喜,字稚遊。哀帝祖母定陶傅太後從父弟,少好學問。哀帝立以喜為衛尉,遷右將軍。

傅太後與政,喜數諫,太後不悅。賜喜以光祿大夫養病。廷臣上疏留,帝亦重之,複拜大司馬,封高武侯。傅太後欲稱尊號,喜執正儀不順從。遂策免。平帝即位,召還,反複遣。陳蕃,平輿人,字仲舉,少有奇誌。舉孝廉,遷樂安太守,拜太尉。桓帝崩,竇太後臨朝,為太傅,封高陽侯。與後父大將軍竇武同心共參朝政。與武謀誅宦官曹節,事泄被害。李固,字子堅。少博學。陽嘉初公卿舉固對策,順帝多所采納。即時出趙阿母還舍,諸常侍悉叩頭謝罪。朝廷肅然。衝帝時固為太尉。衝帝崩,質帝遇弑,固與杜喬欲立清河王蒜。梁冀竟立桓帝,誣固下獄,遂被害。[11]士民:士子和庶民的合稱。[12]擾攘:紛亂。[13]太寧:太平安寧。[14]博詢眾庶:廣泛詢問老百姓,聽取他們的意見。眾庶,眾民、庶民。

[15]進:薦用。[16]讜(dǎng)直之路開矣:正直的言路就通了。讜,正直。[17]邇:近。[18]讒諛者:進讒和諂諛的人。[19]不拘文:不受文辭約束。

牽俗:為俗事牽累。[20]辨治:明辨治理。[21]不責人以細過:不從細小的事去要求人。細過,過細、微小。[22]跨兩漢軼三代:跨越兩漢,超過三代。跨,跨越。兩漢,西漢和東漢。軼,本義為後車超越前車,引申為超越。三代,指夏、商、周。[23]踐五帝、三皇之塗:踐,履行,走在……路上。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三皇,燧人、伏羲、神農。塗,道路。

【譯文】

國家因任用賢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就能興盛;國家舍棄了賢德的人,按照自己個人的意誌獨斷專行就會衰敗。這兩點是必然的趨勢,是古往今來相通的道理,這是世俗所共同認識的。為什麼太平時代有了賢能的人能使國家興盛,昏亂的時代雖然有賢能的人也不能興盛呢?大概是當權的人用或不用賢能的人的原因吧!有賢能的人,當權者能夠任用,這是國家的福氣;有賢能的人,當權者不任用他,這就同沒有賢能的人一樣。商朝興起的時候,有仲虺、伊尹兩位賢能之士的幫助,起了很好的作用;到商朝衰落的時候,也有三位賢臣存在,這就是微子、箕子和比幹。周朝的興起,有十個同心興周滅紂的賢臣;周朝衰亡時也有祭公謀父、內史過這樣的賢臣。當西漢興起時有蕭何、曹參輔佐漢高祖劉邦,東漢興起時有寇恂、鄧禹輔佐光武帝;到漢朝衰微時,也有王嘉、傅喜、陳蕃、李固等眾多的賢臣。魏、晉以下,到李唐王朝建立,賢能之士多得不可能一一列舉。然而在它們之間興盛或衰亡的時代,也都是相同的。從這點看來,有賢能的人而能任用他,這是國家的福氣,有賢能的人而不能任用,就好像沒有賢才了。可以不慎重考慮這個問題嗎?

現在也像古代一樣,今天的中國也是古代的中國,今天的士子和庶民也是古時的士子和庶民。古時候雖然有紛亂的時代,仍然有這樣眾多的賢能之士,何況現在太平安寧的時代,怎麼能說沒有賢能的人呢?隻是在於君上使用他們罷了。廣泛詢問老百姓,聽取他們的意見,那麼有才能的人就可薦用了;該講的話,沒有忌諱,照實直說,那麼正直的言路就通了;不接近小人,那麼進讒和諂諛的人就疏遠人;不受文辭的約束,不為俗事牽累,那麼謹守職責的人就能明辨治理了;不從細小的事去要求人,那麼能幹的官吏就能按他們的心意辦事而充分發揮作用了。如果能實行這個道理,那又何必憂慮不能跨越兩漢,超過三代,然後走在五帝、三皇的道路上呢?